[发明专利]一种静止式雷电临近预警探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51321.0 | 申请日: | 2022-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6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军;唐永龙;陶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虹科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29/08 | 分类号: | G01R29/08;G01W1/10 |
代理公司: | 合肥汇融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41 | 代理人: | 徐忠瑞 |
地址: | 230093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经***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止 雷电 临近 预警 探测 系统 | ||
1.一种静止式雷电临近预警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预警探测系统包括:
雷电探测系统(100),多个所述雷电探测系统(100)分别设置在预警探测场所中的各个探测点位上,所述雷电探测系统(100)用于实时在线监测预警探测场所区域上空的雷暴云状态;
所述雷电探测系统(100)包括:监测探头系统(101),所述监测探头系统(101)用于实时在线探测探测场所区域上空的雷电电场值数据并将该数据处理后进行传输;
所述监测探头系统(101)包括:
一次电极(1011)、高速电子开关(1012)和二次电极(1013),所述一次电极(1011)和二次电极(1013)之间通过高速电子开关(1012)连接,所述一次电极(1011),所述一次电极(1011)用于感应大气静电场,所述高速电子开关(1012)用于控制一次电极(1011)和二次电极(1013)之间的通断状态,二次电极(1013)用于感应产生交变信号;
控制单元(1014),所述控制单元(1014)与高速电子开关(1012)建立控制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单元(1014)用于控制高速电子开关(1012)的高速通断状态;
鉴相模块(1015),所述鉴相模块(1015)用于对二次电极(1013)上所产生的交变信号进行鉴相鉴别静电场的极性,所述鉴相模块(1015)与控制单元(1014)建立通信连接;
采样保持模块(1016)、运算放大模块(1017),所述采样保持模块(1016)用于对二次电极(1013)上产生的交变信号进行采样并输出,所述运算放大模块(1017)用于接收采样保持模块(1016)输出的交变信号并进行信号放大处理;
A/D转换模块(1018),所述A/D转换模块(1018)用于接收经运算放大模块(1017)处理后的交变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量实时传输至控制单元(10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止式雷电临近预警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预警探测系统还包括:
控制中心后台(200),所述控制中心后台(200)与多个所述雷电探测系统(100)通过GPRS网络建立数据通信,所述控制中心后台(200)用于接收多个所述雷电探测系统(100)分别监测到的雷云数据并进行分析,以及对雷云电场强度和极性变化做出判断;
通信终端(300),所述通信终端(300)与控制中心后台(200)通过GPRS网络建立数据通信,所述通信终端(300)用于从控制中心后台(200)实时在线获取并显示相应的雷电临近预警提示信息以及雷电预警撤警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止式雷电临近预警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终端(300)通过GPRS网络与雷电探测系统(100)建立数据通信,所述控制中心后台(200)与多个所述雷电探测系统(100)通过GPRS网络构成蜂窝网群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止式雷电临近预警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雷电探测系统(100)还包括:
控制主机系统(102),所述控制主机系统(102)通过RS485通讯总线与监测探头系统(101)建立数据通信,所述控制主机系统(102)通过CDMA模块利用TCP/IP网络协议将数据发送至控制中心后台(200);
电源管理系统(103),所述电源管理系统(103)分别为监测探头系统(101)和控制主机系统(102)供应相匹配的电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止式雷电临近预警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探头系统(101)还包括通信模块(1019),所述通信模块(1019)与控制单元(1014)建立通信连接,所述通信模块(1019)通过GPRS网络将控制单元(1014)处理后的数据传输至控制主机系统(10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止式雷电临近预警探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主机系统(102)包括:
智能处理单元(1021),所述智能处理单元(1021)通过GPRS模块(1023)将控制单元(1014)处理后的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后台(2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虹科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虹科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5132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语音助手形象培养方法、装置、车辆及设备
- 下一篇:一种脚钉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