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的生土快速熟化方法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50013.6 | 申请日: | 2022-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515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斯林林;王建红;徐静;曹凯;张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C05G3/80 |
代理公司: | 杭州星隆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441 | 代理人: | 刘星海 |
地址: | 310021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效 提高 水稻 产量 生土 快速 熟化 方法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土壤熟化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的生土快速熟化方法及设备,包括步骤,(S01)启动生土熟化车体,生土铲斗收集稻田上层生土;(S02)传送机构将收集的生土传输至搅拌粉碎箱,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下,搅拌粉碎箱对生土进行搅拌;(S03)将排气筒与尾气处理装置上的进气口相连通,尾气处理装置将生土熟化车体排出的尾气过滤后再通入搅拌粉碎箱,对生土进行加热;(S04)将搅拌粉碎并加热后的生土通过网筛件送入混合搅拌箱,并从加料盖处加入熟化物,进行混合搅拌;(S05)将混合搅拌后的物料通过排料辊传输至排料口,最终将熟土平铺在稻田中。本发明具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生产成本较低和熟化效率较高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熟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的生土快速熟化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生土一般是指土壤底层未经人类生活扰动的原生土壤,由于原土壤发育不成熟、养分有效性低和理化性质较差,因此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通过生物循环的蓄积作用或者人工培肥等措施使其熟化。传统的土壤熟化设备都是固定在实验室或者工厂里的,因此要提前将生土运输到实验室或者工厂里,熟化后再运输到稻田里,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生产效率低的同时,成本也会大大提升。
公开号为CN208087512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种植土用熟化装置,包括:开设有加料口的外壳体、密封加料口用的侧盖体,矩形外壳、侧盖体的内侧均为经过热处理的不锈钢内胆、外侧均为保温材料层且内外层板之间设置有橡胶板加热器,内部设置有排风扇,通过排风扇、排风口将熟化废气排出。改变了种植土露天熟化的现状,隔离罩具有压实操作与缺氧密封的双重作用,进一步提升熟化装置内部缺氧气氛利于熟化的同时也便于废气的排出,将熟化周期缩短至40%~52%左右,同时经过土壤成分测定仪的成分测试,由熟化装置发酵熟化的种植土的营养成分优于原始购买的种植土,提升了种植土的再利用性。公开号为CN216018238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对春香柚种植土壤进行熟化的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顶端连通有土壤投料斗,所述箱体的顶端且位于土壤投料斗的右方连通有养料投料斗,该对春香柚种植土壤进行熟化的装置,通过将生土通过土壤进料口放入,在将有机肥放入养料投料斗使其二者融合,在启动电机带动旋转轴转动,旋转轴带动旋转块转动,旋转块带动转动杆上的旋转板旋转搅拌,使其养料与生土混合搅拌,同时旋转块带动旋转杆上的铲子进行180°翻转,提高了土壤熟化的时间,加速了土壤熟化的速度,补充了土壤缺少的养料,增加春香柚种植的效率,节省了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源。但是,上述专利自动化程度较差,且无法满足在田间对土壤进行原位熟化的技术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生土熟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的生土快速熟化方法及设备,它具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生产成本较低和熟化效率较高的特点。
本发明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的生土快速熟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启动生土熟化车体,生土熟化车体的生土铲斗收集稻田上层生土;
(S02)生土熟化车体的传送机构将步骤(S01)中收集的生土传输至搅拌粉碎箱内,在生土熟化车体内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下,搅拌粉碎箱对生土进行搅拌;
(S03)将生土熟化车体的排气筒与尾气处理装置上的进气口相连通,尾气处理装置将生土熟化车体排出的尾气过滤后再通入步骤(S02)中的搅拌粉碎箱内,对搅拌粉碎箱内的生土进行加热;
(S04)将步骤(S03)中搅拌粉碎并加热后的生土通过网筛件送入混合搅拌箱内,并从混合搅拌箱的加料盖处加入熟化物,进行混合搅拌;
(S05)将步骤(S04)中混合搅拌后的物料通过排料辊传输至排料口,最终将熟土平铺在稻田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500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