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卷小车卸卷对中自动调整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48977.7 | 申请日: | 202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56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刘进;朱海;郝俊超;陈晓伟;吴吉勇;简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24 | 分类号: | B65G47/24;B65G43/08;B65G47/7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钟锋;汪玮华 |
地址: | 43008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车 自动 调整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钢卷小车卸卷对中自动调整装置及方法,包括测距机构和PLC控制器,测距机构包括激光测距仪和光电传感组件,光电电传感组件包括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第一反光板和第二反光板,激光测距仪与钢卷小车的底座接卷侧端面水平设置,第一、第二光电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支架上下对称设于钢卷小车运输通道的一侧,第一、第二反光板通过反光板支架上下对称设于钢卷小车运输通道的另一侧,分别与第一、第二光电传感器相对应设置,PLC控制器输入端通过线缆与激光测距仪、第一、第二光电传感器相连,输出端通过线缆与钢卷小车的驱动单元相连,本发明实现钢卷小车自动调整,保证钢卷放置在过渡鞍座正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卷运输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卷小车卸卷对中自动调整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冶金行业生产线有很多钢卷运输小车,作用是实现钢卷与步进梁(或运输大链)之间的自动运输。小车鞍座宽度一般大于钢卷宽度,步进梁需要插入过渡鞍座接卷,所以步进梁鞍座宽度一般只有钢卷宽度的1/4~1/3。在转接钢卷的过程中,如果钢卷没有放在过渡鞍座正中间,转换到步进梁(或运输大链)鞍座上时会发生倾斜,造成翻卷事故。轻则砸坏设备,重则造成人身伤亡。
为了保障钢卷运输时在鞍座正中间,行业通用有两种方法:(一)在过渡鞍座中间位置安装极限(或光栅)来定位,小车运输钢卷走到极限(或光栅)位置停止,然后下降卸卷。(二)测量小车接卷位置到过渡鞍座中间位置的距离,依靠小车电机编码器(或激光测距仪)来测量小车行走距离。小车走到固定距离停止并卸卷。
这种两种模式长期运行状态下存在以下问题,会造成翻卷事故。1)由于生产线上纠偏系统误差、剪边误差,有时会造成小车从卷取机接卷时,钢卷就不在正中间。按设定值运送到过渡鞍座,肯定不在中间位。2)当初始钢卷不在中心位时,运输过程中没有检测和报警。3)不能自动调整小车卸卷时的中心位置。4)在出口钢卷出现内外溢出,会导致重心不稳或刮边,造成翻卷事故。对此也没有检测方法。
行业最近的专利技术是用激光直接照射在钢卷轴向平面上,检测钢卷行走距离来定位,而不是检测小车距离。原理是根据钢卷宽度乘以1/2,加上接卷位到过渡鞍座的固定距离,计算出钢卷行走的距离。此技术存在重大缺陷:钢卷属于钢带一层层的卷取成材,其轴向面凹凸不平多毛刺,并不是一个理想平面。卷边不齐时会引起检测较大误差。远不如检测小车底座可靠。一旦检测失误,发生翻卷事故将是致命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钢卷小车卸卷对中自动调整装置及方法,检测到小车上钢卷不在中心位置时,自动计算出补偿值,并及时调整小车行走距离,确保卸卷时钢卷在过渡鞍座中心位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钢卷小车卸卷对中自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测距机构和PLC控制器,所述测距机构包括激光测距仪和光电传感组件,所述光电传感组件包括第一光电传感器、第二光电传感器、第一反光板和第二反光板,所述激光测距仪与钢卷小车的底座接卷侧端面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第二光电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支架上下对称设于钢卷小车运输通道的一侧,第一、第二反光板通过反光板支架上下对称设于钢卷小车运输通道的另一侧,分别与第一、第二光电传感器相对应设置,所述PLC控制器输入端通过线缆与激光测距仪、第一、第二光电传感器相连,输出端通过线缆与钢卷小车的驱动单元相连。
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第二光电传感器的位置高度分别对应钢卷及钢卷小车。
按上述方案,所述钢卷小车的底座接卷侧端面上设有测距仪反光板,与所述激光测距仪相对应设置。
按上述方案,还包括翻卷报警器,所述翻卷报警器与所述PLC相连。
钢卷小车卸卷对中的自动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设定钢卷小车的底座的接卷侧及卸卷侧端面分别为A和D,钢卷的接卷侧及卸卷侧端面分别为B和C,PLC控制器中输入成品钢卷的宽度值,并设定宽度范围阈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489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连续作业的海参捕捞系统
- 下一篇:接口管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