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解污水的复合菌剂及其联合MABR膜在治理污水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46945.3 | 申请日: | 202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40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梁文先;李瑞娟;吴尚择;张孟星;王兴达;冯静;李鹏;周武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一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02F3/12;C12R1/46;C12R1/07;C02F101/10;C02F101/1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戴嵩玮 |
地址: | 071700 河北省保***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解 污水 复合 及其 联合 mabr 治理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污水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降解污水的复合菌剂及其联合MABR膜在治理污水中的应用。所述复合菌剂包括粪链球菌菌剂、芽孢杆菌菌剂和光合细菌菌剂;所述复合菌剂中粪链球菌、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的有效活菌数比为(1~2):(1~2):(1~2)。本发明通过适宜的粪链球菌菌剂、芽孢杆菌菌剂和光合细菌菌剂复配,显著提高了对污水的治理效果,对污水中的COD降解率达到88.9%以上,总磷降解率达到27.9%以上,氨氮降解率达到96.4%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降解污水的复合菌剂及其联合MABR膜在治理污水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以高密度池塘养殖方式为主,这种集约化水产养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但养殖环境和养殖安全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这种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偏低,只有少部分饲料被养殖动物吸收利用进而形成生物量,大部分则与其排泄物、尸体残骸等一起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逐渐沉降到池塘底部淤泥中。这种相对封闭的半静态养殖环境,其自净能力相对薄弱。随着养殖期的增长,池塘底部有机物、营养物质等大量积累,导致养殖池塘底部缺氧,氨氮和化学需氧量(COD)等有害物质含量急剧上升,其中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一些水生生物有毒害。氨氮对水生生物起危害作用的主要是游离氨,其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并随碱性的增强而增大。氨氮毒性与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PH值及水温越高,毒性越强,对鱼类的危害类似于亚硝酸盐;COD高,意味着水中含有大量还原性物质,其中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如果不进行处理,这些有机污染物可在池塘底部被底泥吸附而沉积下来,在今后若干年内对水生生物造成持久的毒害作用。
目前,现有的污水降解方法中,多采用底泥改良剂进行治理,但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如市售的底泥改良剂COD降解率仅为40%。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解污水的复合菌剂及其联合MABR膜在治理污水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复合菌剂对污水的治理效果显著,其中对污水中的COD降解率达到88.9%以上,总磷降解率达到27.9%以上,氨氮降解率达到96.4%以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解污水的复合菌剂,所述复合菌剂包括粪链球菌菌剂、芽孢杆菌菌剂和光合细菌菌剂;所述复合菌剂中粪链球菌、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的有效活菌数比为(1~2):(1~2):(1~2)。
优选的,所述复合菌剂中粪链球菌、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的有效活菌数比为2:1:1。
优选的,所述芽孢杆菌菌剂包括复合芽孢杆菌菌剂;所述复合芽孢杆菌菌剂包括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复合益水菌。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复合菌剂在治理污水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污水包括河道污水或坑塘污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理污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上述复合菌剂与污水混合;
当待处理污水的COD值<800mg/L时,所述复合菌剂与污水混合后,污水中的有效活菌数≥1×107CFU/L;
当待处理污水的COD值≥800mg/L时,所述复合菌剂与污水混合后,污水中的有效活菌数≥2×107CFU/L。
优选的在对污水进行治理时还包括:利用MABR膜对污水进行曝气处理。
优选的,所述曝气处理的周期为:当污水中的溶解氧≤1mg/L时,开始曝气处理;当污水中的溶解氧≥5mg/L时,停止曝气处理。
优选的,所述污水包括河道污水或坑塘污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一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冶一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469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半自动电弧焊接机
- 下一篇:基于目标检测算法的边缘端在位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