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机过热故障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39925.3 | 申请日: | 202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40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斌;黄云;路国光;周振威;孟苓辉;何世烈;时林林;俞鹏飞;洪丹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G01R31/34 | 分类号: | G01R31/34;G01R21/06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张思佳 |
地址: | 5113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过热 故障 检测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设备 以及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机过热故障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方法包括:持续获取电机对应的电源电压数据以及电机输入电流数据;根据电源电压数据以及电机输入电流数据,构建多组电源电压关系式,电源电压关系式用于表征电机中各绕组的内阻值与电源电压的关系;根据多组电源电压关系式,得到各绕组在当前时刻的内阻值;根据内阻值,得到电机在当前时刻的总发热功率;根据总发热功率,得到电机的过热故障检测结果。采用本方法能够得到准确的电机总发热功率,从而得到准确的电机过热故障检测结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故障检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机过热故障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电机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一种设备。它是利用通电线圈(也就是定子绕组)产生旋转磁场并作用于转子(如鼠笼式闭合铝框)形成磁电动力旋转扭矩。电动机按使用电源不同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电力系统中的电动机大部分是交流电机,可以是同步电机或者是异步电机(电机定子磁场转速与转子旋转转速不保持同步速)。电动机主要由定子与转子组成,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磁场方向)方向有关。电机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中,能将输入的电压信号转换为电机轴上的机械输出量,拖动被控制元件,从而达到控制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电机的应用进入各行各业,大到电动汽车、无人飞机、高速动车、机器人,小到电动牙刷、按摩器、手机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机的身影。
电机作为控制输出的机电部件,其输出功率可高达数百千瓦,非常容易发生电机过热的故障。电机发热后,将使得电机绕组的绝缘温度上升,而绝缘对于高温的反应很强烈,会加速老化,减少使用寿命。如果温度升的太高,会使得绝缘碳化,失去绝缘作用,绕组会短路进而损毁电机,甚至引起火灾。电机在运行的时候,绕组(线圈)导电后会发热,发热功率与绕组内阻、导通电流有关。此时,如果散热功率(电机所在空间窄小、散热面小等)不足,绕组温度上升后其内阻进一步增大,导致在绕组发热功率增大→绕组温度升高→绕组内阻增大→绕组发热功率增长正反馈作用下,绕组温度不断增长,直至达到新的温度平衡(温度升高后,散热功率会增大)。此时,电机绕组温度可能超过电机绕组的最大工作温度,电机存在损毁风险,因此对电机的过热故障进行检测是十分重要的。
现有技术中,通过采集电机的输入电流,结合电机的线圈内阻计算线圈的发热功率,当发热功率大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检测出电机出现过热故障,但是在该现有技术中引用的线圈电阻值固定不变,无法检测由于绕组温度变化导致的绕组内阻和发热功率增大后的电机发热故障,不能得到准确的电机过热故障检测结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准确的电机过热故障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机过热故障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持续获取电机对应的电源电压数据以及电机输入电流数据;
根据电源电压数以及电机输入电流数据,构建多组电源电压关系式,电源电压关系式用于表征电机中各绕组的内阻值与电源电压的关系;
根据多组电源电压关系式,得到各绕组在当前时刻的内阻值;
根据内阻值,得到电机在当前时刻的总发热功率;
根据总发热功率,得到电机的过热故障检测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电源电压数据以及电机输入电流数据,构建多组电源电压关系式包括:
根据电机输入电流数据,获取电机的第一绕组输入电流数据以及第二绕组输入电流数据;
根据第一绕组输入电流数据,获取电机中第一绕组产生的第一自感应电动势、并构建第一绕组的第一内部电压表达式;
根据第二绕组输入电流数据,获取电机中第二绕组产生的第二自感应电动势、并构建第二绕组的第二内部电压表达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未经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399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