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短切再生碳纤维高度取向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15059.4 | 申请日: | 2022-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69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成焕波;周金虎;郭立军;王华锋;钱正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F33/82 | 分类号: | B01F33/82;C23C14/02;C23C14/06;C23C14/26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王路 |
地址: | 21116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碳纤维 高度 取向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短切再生碳纤维高度取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送料单元(Ⅰ)、取向单元(Ⅱ)以及加热单元(Ⅲ);所述送料单元(Ⅰ)的导管(10)插入所述取向单元(Ⅱ)的取向喷头(13)内孔,所述加热单元(Ⅲ)的铝块(15)通过螺栓与所述取向单元(Ⅱ)的移动平台(7)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短切再生碳纤维高度取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向单元(Ⅱ)包括固定座(1)、第二丝杆(2)、第二丝杆螺母(3)、Z轴运动滑轨(4)、联轴器(5)、第二电机(6)、移动平台(7)、控制面板(8)、Y轴运动滑轨(9)、蝶形老虎夹(11)、X轴运动滑轨(12)、取向喷头(13)、支架(18),所述第二丝杆(2)通过所述固定座(1)安装于所述支架(18)上,所述第二丝杆螺母(3)安装在所述第二丝杆(2)上,所述第二电机(6)通过所述联轴器(5)连接所述第二丝杆(2),所述控制面板(8)连接所述第二电机(6),所述X轴运动滑轨(12)与所述第二丝杆螺母(3)固连,所述X轴滑轨(12)设置有所述蝶形老虎夹(11),所述蝶形老虎夹(11)夹持所述取向喷头(13)可沿着所述X轴运动滑轨左右滑动,所述支架(18)设置有Z轴运动滑轨(4)和Y轴运动滑轨(9),所述X轴运动滑轨(12)可沿着Z轴运动滑轨(4)上下滑动,所述Y轴运动滑轨(9)设置有所述移动平台(7)所述移动平台(7)可沿着所述Y轴运动滑轨(9)前后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短切再生碳纤维高度取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丝杆(2)直径为6mm-12mm,所述导管(10)内径为4mm-8mm,所述取向喷头(13)的高度为20mm-60mm、渐缩的角度为8°-25°、出料口的狭缝宽度为1mm-2mm、出料口的长度为8mm-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短切再生碳纤维高度取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Ⅲ)包括温控箱(14)、铝块(15)、电热管(16)、热电偶(17),所述铝块(15)通过螺栓与所述取向单元(Ⅱ)的移动平台(7)固定连接,所述电热管(16)内置于所述铝块(15)内部,所述热电偶(17)的感温端内置于所述铝块(15)内部,所述温控箱(14)分别与所述电热管(16)与热电偶(17)电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短切再生碳纤维高度取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块(5)的长度为100mm-300mm,宽度为100mm-300mm,高度为10mm-20mm,加热温度为0℃-4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短切再生碳纤维高度取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单元(Ⅰ)包括的导管(10)、一字连接板(19)、铝棒(20)、铝棒螺母(21)、压板(22)、活塞杆(23)、储料筒(24)、卡扣夹(25)、铝棒固定座(26)、丝杆支撑座(27)、第一丝杆(28)、第一丝杆螺母(29)、支架(30)、丝杆固定座(31)、联轴器(32)、电机安装座(33)、减速器(34)、第一电机(35);所述一字连接板(19)通过螺栓与所述支架(30)固定连接,所述铝棒(20)通过所述铝棒固定座(26)安装于所述一字连接板(19)与所述支架(30)上,所述第一丝杆(28)通过所述丝杆支撑座(27)与所述丝杆固定座(31)安装于所述一字连接板(19)与所述支架(30)上,所述压板(22)通过所述铝棒螺母(21)与所述第一丝杆螺母(29)安装于对应的所述铝棒(20)与所述第一丝杆(28)上,所压板(22)与所述活塞杆(23)固连,所述活塞杆(23)内置于所述储料筒(24)中,所述储料筒(24)通过所述卡口夹(25)安装于所述支架(30)上,所述第一电机(35)通过所述电机安装座(33)安装于所述支架(30)上,所述减速机(34)与所述第一电机(35)直连,所述减速机(34)通过所述联轴器(32)连接所述第一丝杆(2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程学院,未经南京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1505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