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光流控技术的炸药结晶过程动态浓度检测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12312.0 | 申请日: | 2022-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398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朱朋;闫樊钰慧;周星屹;沈瑞琪;叶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2 | 分类号: | G01N15/02;G01N21/3563;G01N21/8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张玲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光流控 技术 炸药 结晶 过程 动态 浓度 检测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光流控技术的炸药结晶过程动态浓度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流体驱动模块:包括多通路注射泵(2)与微量注射器(3),用于驱动炸药重结晶所用的溶剂溶液(4)和反溶剂溶液(5);
微混合及结晶模块:根据不同炸药结晶特性与混合条件选择混沌对流微混合芯片(11)、振荡涡流微混合器或共轴聚焦微混合器;
驱动模块:驱动溶剂溶液(4)和反溶剂溶液(5)在微混合及结晶模块接触后,在微混合结构的作用下实现快速混合,生成纳米炸药悬浮液(22),流入微混合及结晶模块的微结晶芯片(14);
显微观测模块:用于观测微混合与结晶模块中混合状态与混合效率;
在线浓度检测模块:包括在线光谱仪,用于采集流入到微结晶芯片(14)中的纳米炸药悬浮液(22)的实时浓度;
样品收集模块(21):用于收集从微结晶芯片(14)流出的纳米炸药悬浮液(22);
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将所述流体驱动模块、微混合与结晶模块、在线浓度检测模块和样品收集模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线浓度检测模块还包括红外可调准直支架(15)和准直镜头(16);显微观测模块包括显微CCD相机(12)与图像传输线(13);
混沌对流微混合芯片(11)在高粘度流体状态下工作,振荡涡流微混合器由振荡器(9)与单涡流芯片(10)组成,该混合器适合快速结晶的炸药,共轴聚焦微混合器,由“Y”型分流器(7)与共轴聚焦微混合器(8)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线浓度检测模块中微结晶芯片(14)结构由直径为9±2mm圆形结晶腔室与1±0.2mm进口管道和1.5±0.3mm出口管道构成;
可调红外准直支架(15)由长度为100±20mm,宽度为60±10mm,厚度为10±2mm的正反两个不锈钢块构成,不锈钢块上设有10±0.5mm的准直镜头螺纹通孔,用于使准直镜头(16)对准在微结晶芯片(14)的中央位置,同时在正板的顶面设置有宽度为20±0.5mm,厚度为4±0.5mm的滤光片插孔,正反板由螺丝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组件包括“T”型连接器和连接管道。
5.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系统进行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配制溶剂溶液(4),即称取一定量的炸药原料溶于选定溶剂中,置于微量注射器(3)中,放入恒温水浴锅中至炸药颗粒全部溶解,备用;
步骤二:将溶剂溶液(4)和反溶剂溶液(5)置于驱动模块,在计算机控制模块(1)中设置多通路注射泵(2)的流速与相应压力,备用;
步骤三,打开红外光源(19)、红外信号接收器(20)与计算机控制模块(1)中的光谱采集软件,扣除暗背景与相对背景;
步骤四,开启显微CCD相机(12),通过调节电控升降台位置将镜头对焦到微混合区域,将图像信号通过传输线(13)显示在计算机控制模块(1)中;
步骤五,开启流体驱动模块,推动溶剂溶液(4)与反溶剂溶液(5)流入微混合与结晶模块,生成相应的炸药悬浮液(22);
步骤六,通过炸药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关系,对红外光谱进行标定;
步骤七,对照标定曲线,将收集到的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不同时刻的炸药浓度;
步骤八,将从微结晶芯片(14)中得到的炸药悬浮液(22)收集至样品收集模块(21),进行洗涤、抽滤、干燥,最终获得重结晶炸药颗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溶解炸药的溶剂选自二甲亚砜和二甲基甲酰胺的任一种,反溶剂选自去离子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炸药溶解于溶剂的浓度范围为0.01~100g/L。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恒温水浴锅温度的范围为0~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1231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