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棱边变截面薄壁复合材料天线筒RTM模具及成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09381.6 | 申请日: | 2022-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504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许春停;田野;薛伟锋;杜雄尧;张辉;左防震;李盛鹏;刘颖;付任;吴瑛;吴文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9C70/48 | 分类号: | B29C70/48;B29C70/54;B29C70/70;B29C33/00;B29L31/34 |
代理公司: | 合肥昊晟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53 | 代理人: | 王林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棱边变 截面 薄壁 复合材料 天线 rtm 模具 成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双棱边变截面薄壁复合材料天线筒RTM模具及成型方法,包括第一上模、第二上模、下模、芯模、底模,所述第一上模设置有第一形成腔,所述第二上模设置有第二形成腔,所述下模设置有第三形成腔,所述第一上模、所述第二上模、所述下模拼接形成的成型模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模上,所述第一形成腔、所述第二形成腔和所述第三形成腔拼接形成模具型腔,所述芯模固定设置在所述模具型腔内;本发明通过所述下模与所述左上模、所述右上模和所述底模拼接形成模具型腔,芯模一端穿过所述预制件顶部与三瓣拼接的型腔连接,一方面可以实现自动定芯,方便预制件安装,提高定位精度,另一方面可以分散模具脱模面大小,减小脱模阻力,提高胶面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型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棱边变截面薄壁复合材料天线筒RTM模具及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是以有机高分子材料为基体、以高性能碳纤维为增强相形成的复合材料,其材料性能优于铝合金,在同等低密度条件下具有更高的比强度、比刚度、抗腐蚀性和耐高温老化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军工等领域,可有效弥补特殊领域材料对重量和性能有苛刻要求的不足。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常用制备方法为RTM成型技术,RTM成型技术又名树脂转移模塑技术,其工艺原理是将涂有脱模剂的碳纤维预制件安装在RTM模具型腔内,在真空环境一定压力作用下,将低黏度树脂注射到模具型腔中,树脂在常温或加热下固化后脱模获得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方法。
现有的RTM成型模具多采用上下垂直分型设计,在生产一种多棱边盘类件的支撑桶零件时,模具安装定位精度低、脱模阻力大,往往需要多名操作人员反复操作确认,生产的零件表面质量差,存在胶面气泡残留以及分型面棱边错位、缺胶和断胶等缺陷。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双棱边变截面薄壁复合材料天线筒RTM模具,包括第一上模、第二上模、下模、芯模、底模,所述第一上模设置有第一形成腔,所述第二上模设置有第二形成腔,所述下模设置有第三形成腔,所述第一上模、所述第二上模、所述下模拼接形成的成型模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模上,所述第一形成腔、所述第二形成腔和所述第三形成腔拼接形成模具型腔,所述芯模固定设置在所述模具型腔内。
较佳的,所述模具型腔内设置有预制件,所述预制件套设在所述芯模外部,所述预制件的一端设置有开口,另一端设置有盘型法兰,所述预制件通过所述盘型法兰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模上。
较佳的,所述第一上模和所述第二上模之间接触面设置为第一分型面,所述第一上模和所述下模之间接触面设置为第二分型面,所述下模和所述第二上模之间接触面设置为第三分型面,所述第一分型面、所述第二分型面和所述第三分型面在所述芯模的轴线位置处相交,所述成型模与所述底模之间接触面设置为第四分型面。
较佳的,所述第一分型面、所述第二分型面和所述第三分型面在所述芯模的轴线位置处设置有导向定位孔,所述芯模的一端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导向定位孔连接,所述芯模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模上。
较佳的,所述芯模的端部设置有方形楔块,所述底模对应所述方形楔块配合设置有固定槽,所述方形楔块设置在所述固定槽内。
较佳的,所述底模通过台阶销钉与所述盘型法兰和所述方形楔块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一分型面相对所述第二分型面之间的夹角为120°±1°。
较佳的,所述第一分型面、所述第二分型面、所述第三分型面和所述第四分型面设置有硅胶密封圈。
较佳的,所述下模设有用于排气和胶量确认的第一工艺孔;所述底模设有注胶孔和用于排气和保证所述盘形法兰注胶填充完整的第二工艺孔。
较佳的,用于多棱边盘类件的复合材料RTM成型方法,包括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093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集成式安全座椅以及汽车
- 下一篇:一种低硒高纯电解锰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