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冷和相变材料相结合的计算机CPU散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05717.1 | 申请日: | 2022-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101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潘爱民;王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东湖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F1/20 | 分类号: | G06F1/20;G06F1/18 |
代理公司: | 深圳峰诚志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25 | 代理人: | 张腾 |
地址: | 430071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冷 相变 材料 相结合 计算机 cpu 散热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种风冷和相变材料相结合的计算机CPU散热系统,包括导热板、铜棒、散热体、半导体制冷模块组和风扇,采用风冷对散热体进行散热,采用相变材料对导热板进行散热,从而实现与导热板相连的计算机CPU散热;所述相变材料包括以下材料:石蜡100份、纳米氮化硼10‑15份、硬脂酸20‑30份、碳纳米管5‑10份。该系统将相变材料封装于导热板中,通过相变材料的相转变,有效带走大量热量,再通过风冷系统将相变材料的热量带走,保证了其长期稳定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CPU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冷和相变材料相结合的计算机CPU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近些年,科技发展迅速,各种电子产品都朝着高集成化、高智能化及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如掌上电脑等,伴随着功能上面不断的进步,于此同时,大规模集成化电路的普遍推广并应用,导致单位体积内机器的内部发热量进一步的增长,大量的热难以在较为封闭的空间内及时散出去,会对机器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烧坏元件等,计算机的CPU芯片正面临着这样的考验。CPU芯片连年的更新换代,使其内部晶体管的数量也随之倍增,从最初的2300根,到后来300万根的奔腾Ⅰ和950万根的奔腾Ⅲ,而最新的CORE系列,其数量已达到5.8亿根,为实现数量如此庞大的晶体管排布,增加布线层数是解决的办法,但是密集程度大大增加,伴随着的负面影响是更高的发热量。而且已有结论表明,超过55%的电子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是由过热引起的。
当计算机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时,处于较小面积的CPU会产生更多的热量,从而引发电子迁移现象。所谓电子迁移就是电子的高速流动使得金属原子发生迁移。这种电子的迁移对芯片的作用是慢性的,日积月累的作用最终会导致整个电路短路。有相关研究表明,通常CPU的温度值需要被尽可能的控制在70℃左右,最高不能超过135℃。当CPU的内核温度超过70℃时,CPU功耗自动调控系统通过自动降低频率和电压等方式可以实现CPU热量的降低,从而表现出自身的一种散热能力。但是,随着人们对高性能CPU更新迭代需求极其迫切,仅仅依靠这种控制电路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CPU散热量。目前CPU散热器主要有两种:风冷散热器和水冷散热器。风冷散热器通过热管将热量传递给翅片,利用强制风冷带走热量。水冷则是在与CPU接触的导体中通入冷却水,通过水的流动,将CPU散发的热量带进布有毛细管的散热片中,进而通过散热片外侧的强制风冷进行散热。
中国专利申请CN201610067053公开了一种基于金属相变材料和热管的一体化散热器,该装置中的金属相变材料和热管嵌合在一起,且热管的吸热端穿过容纳相变材料的腔体,使得腔体密封不严实,导致金属相变材料容易泄露。中国专利申请CN108776527B公开了一种相变材料和液冷相结合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散热装置,该装置通过将相变材料放入容纳空腔内,相变材料负责实现对电子元件最高温度的限制,冷却液系统负责及时高效的从相变材料和电子元件上带走热量,控温效果明显,虽然其相变材料是封装在空腔内,可以防止泄露,但是由于冷却液是直接流过散热片的,且其密封材料均为橡胶,在长期热环境的使用下,橡胶出现老化收缩,从而导致冷却液泄露,可能导致计算机的损坏。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高效低成本、结构简单、运行安全可靠的计算机CPU散热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冷和相变材料相结合的计算机CPU散热系统,该系统将相变材料封装于导热板中,通过相变材料的相转变,有效带走大量热量,再通过风冷系统将相变材料传入散热体的热量带走,且该系统中无外接的循环液体流动,所以不会产生泄露,保证了其长期稳定运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冷和相变材料相结合的计算机CPU散热系统,包括导热板、铜棒、散热体、半导体制冷模块组和风扇,采用风冷对散热体进行散热,采用相变材料对导热板进行散热,从而实现与导热板相连的计算机CPU散热;
其中,以重量份计,所述相变材料由以下原料制成:石蜡90-120份、纳米氮化硼10-15份、硬脂酸20-30份、碳纳米管5-1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东湖学院,未经武汉东湖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057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