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金/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的制备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03800.5 | 申请日: | 2022-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9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孟龙月;刘雪茹;金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G01N27/327;G01N27/48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东师专利事务所 22202 | 代理人: | 张铁生;郭小茜 |
地址: | 133002 吉林省延***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掺杂 离子 液体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纳米金/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它利用电沉积法制备得到;碳布作为基底材料具有大活性表面积和孔隙率,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离子液体‑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高分散性和较大的表面积,可以提高传感性能;有益效果:经过杂原子掺杂后的碳纳米管导电性能更强,同时,离子液体‑碳纳米管与神经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上存在的丰富功能基团,有望有利于传感器的特异性,并且纳米金粒子进一步改变电极表面结构,增加催化活性位点,与碳纳米管的结合可以产生一种电极材料,用于催化应用和电化学传感器。制得的纳米金/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在神经递质及生物小分子等领域应用前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神经递质生物信号分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纳米金/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的制备及应用。
背景技术
碳布(CC)由众多均匀的碳纤维组成、碳元素丰富,具有独特的大活性表面积和孔隙率,易于功能化进行特异性检测。此外,CC易于低成本加工,机械和化学稳定性优异,电位范围广和电催化活性高,使其成为一种很有吸引力的传感基底,近年来已被设计用于临床,环境和食品样品以及工业产品中的生物分子,生物标志物以及危险和化合物检测。在传统的电化学分析中,由于脆弱和易受污染的缺点,工作电极主要是金的或玻璃碳电极,以保持无污染的表面,但制备电极的过程总是耗时、耗力,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极大地限制了电化学检测的实际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材料,以提高传感器的稳定性和操作方便性,从而更好地同时提高活性材料和基板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纳米金/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及其应用。
纳米金/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它是由下述方法制备的:
1)等离子体处理碳布:将碳布转移至石英舟内,用等离子体处理,处理的工作功率50-100W,工作时间15-100s,保护气体为氮气,刻蚀气体为氧气;
2)制备离子液体/碳布:将步骤1)等离子体处理好的碳布作正极,Pt作负极,加入0.001~0.005g离子液体,在1~2.75 V下沉积50~80s,制得离子液体/碳布;
3)制备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按碳纳米管氮源与磷源重量比为1:1~3:1~3进行称量,混合均匀,平铺放入刚玉舟内,放入管式炉中通氮气,升温至500~1500℃,维持1~5h;降温到室温,得到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
4)制备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用步骤2)制得的离子液体/碳布作正极,Pt作负极,加入0.03~0.07g步骤2)制备的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在1.25~2V电压下沉积1~7min,制得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
5)制备纳米金/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将步骤4)制备的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作正极,Pt作负极,加入0.05~0.1g纳米金粒子,在0.5~3V电压下沉积30s~250s,制得纳米金粒子/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
步骤1)所述的氧气流率为150 cc/min;
步骤2)所述的离子液体为1-甲基-3-丁基咪唑溴化铵;
步骤3)所述的氮源为尿素、三聚氰胺或双氰胺,所述的磷源为植酸、磷酸或三苯基磷;所述的升温和降温,速率均为5℃/min;
步骤3)所述的碳纳米管,经如下预处理:在浓度2M的硝酸中回流5-15小时,洗涤,干燥;于配制质量分数为1~5%的碳纳米管水系悬浊液,将碳布浸渍在悬浊液中1min,取出,60℃下烘干碳纳米管。
纳米金/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电化学传感器,它包括:所述的纳米金/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
所述的纳米金/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为工作电极,Pt作对电极,Ag/AgCl电极作为参比电极。
所述的纳米金/氮-磷共掺杂碳纳米管/离子液体/碳布电化学传感器在检测神经递质方面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边大学,未经延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038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