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丙烯/尼龙6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03075.1 | 申请日: | 2022-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60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桂吉;陈延安;孙刚;谢正瑞;倪梦飞;谭亚辉;程文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77/02;C08L87/00;C08G8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苏晶晶 |
地址: | 215333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丙烯 尼龙 合金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丙烯/尼龙6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聚丙烯/尼龙6合金材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聚丙烯树脂45~90份;尼龙6树脂10~50份;相容剂1~10份;其中,所述相容剂为聚丙烯‑聚酰胺嵌段共聚物,所述聚丙烯‑聚酰胺嵌段共聚物由聚酰胺和粘度为1800~5500cps的聚丙烯通过交联反应制备得到,粘度的测试标准为GB/T265‑1988,测试条件为170℃。本发明通过特定的相容剂即可提高合金材料中聚丙烯树脂和尼龙6树脂的相容性,从而提高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还降低了合金材料的吸水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聚丙烯/尼龙6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塑料铰链中的应用和塑料铰链。
背景技术
聚丙烯(PP)具有加工性能优良且吸水率极低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内外饰零部件中,但聚丙烯的刚韧平衡性差。
尼龙6(PA6)为典型的工程塑料之一,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等优点。但是尼龙6的吸水率很高,且吸水后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明显。
现有技术通过将聚丙烯和尼龙6共混,并采用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提高聚丙烯和尼龙6的相容性,使得材料具有良好的拉伸、弯曲和冲击性能,还具有较低的吸水率。然而,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作为相容剂,只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极性,因此和尼龙6有着一定的相容性,但对于聚丙烯和尼龙6的相容性的提高程度有限,无法进一步提高聚丙烯/尼龙6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并且降低合金材料的吸水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聚丙烯/尼龙6合金材料中相容剂对聚丙烯和尼龙6的相容性的提高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聚丙烯/尼龙6合金材料,通过提高聚丙烯与尼龙6的相容性,提高了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还降低了合金材料的吸水率。
本发明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丙烯/尼龙6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丙烯/尼龙6合金材料在制备汽车装饰件或电动车装饰件中的应用。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聚丙烯/尼龙6合金材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其中,所述相容剂为聚丙烯-聚酰胺嵌段共聚物,所述聚丙烯-聚酰胺嵌段共聚物由聚酰胺和粘度为1800~5500cps的聚丙烯通过交联反应制备得到,粘度的测试标准为GB/T 265-1988,测试条件为170℃。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
本发明的聚丙烯/尼龙6合金材料通过特定的相容剂即可提高合金材料内部聚丙烯树脂和尼龙6树脂两个组分的相容性,从而提高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还降低了合金材料的吸水率。
本发明的聚丙烯/尼龙6合金材料各组分的作用机理具体如下:
本发明中聚丙烯-聚酰胺嵌段共聚物是由聚酰胺和聚丙烯通过交联反应制备得到,由于聚丙烯-聚酰胺嵌段共聚物同时含有与尼龙6树脂链段相同的酰胺链段和与聚丙烯树脂链段相同的丙烯链段,因此聚丙烯-聚酰胺嵌段共聚物能够提高聚丙烯树脂和尼龙6树脂的相容性。
本发明中通过控制相容剂中聚丙烯的粘度为1800~5500cps,聚丙烯粘度较高,聚丙烯的分子量较大,与合金材料中聚丙烯树脂缠绕地更加紧密,因此能够防止相容剂析出到合金材料的表面。
相容剂中聚丙烯的粘度过小,相容剂的分子量较低,迁移性较强,因此相容剂容易迁移至合金材料的表面,留在合金材料内部的聚丙烯较少,因此会降低合金材料中聚丙烯树脂和尼龙6的相容性。
相容剂中聚丙烯的粘度大于过大,聚丙烯分子量过大,相容剂中,聚丙烯与低分子量聚酰胺的比例失衡,相容剂的相容作用变弱,会造成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030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