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换热低漏风率的干排渣自动控制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02860.5 | 申请日: | 2022-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04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洋;晋中华;范庆伟;张锋;时勇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1/02 | 分类号: | F23J1/02;F23J1/0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红霖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换热低 漏风 干排渣 自动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换热低漏风率的干排渣自动控制系统及方法,各导向装置分别布置于干渣机上顶盖上,各导向装置上均设置有导向装置挡板,所有导向装置分为若干组,其中,一组导向装置对应一套连杆机构及一套传动装置,其中,各组导向装置中的各导向装置通过对应连杆机构与对应传动装置相连接;入口温度传感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及传动装置与中央处理器相连接,该系统及方法能够解决干渣机上部大量冷却风与热渣距离较远而导致的换热能力差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排渣自动控制系统及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换热低漏风率的干排渣自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干渣机漏风率过大会降低锅炉燃烧经济性及稳燃特性。一方面,受限于干渣机排渣能力与干渣机结构特点,干渣机设计的上部空气流通空间通常较大,同时为了满足冷却渣温需要,必须提高一定的干渣机漏风率,而冷却风更多的是贴干渣机上部流通,与热排渣距离相对较远,无法实现更高效换热,这就导致目前的干渣机漏风率大,换热性能差。另一方面,干渣机设计按照锅炉最高出力设计,而锅炉实际运行过程中在最低负荷与最高负荷频繁波动,但干渣机运行状态基本保持不变,尤其是中低负荷工况时,干渣机漏风率更大,排入锅炉的冷风比例更高,上部大量冷却风与热渣间距离更远,换热性能更差。为了降低干渣机漏风率,传统途径只能通过单纯减少干渣机漏风量来实现,这种方法减少干排渣漏风量有限,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干渣机上部大量冷却风与热渣距离较远换热能力差的根本问题,在干渣机系统未做任何改变前提下,单纯减少干渣机漏风量反而会降低干渣机冷却能力,也不能实现锅炉全负荷段干渣机漏风率经济性实时调整。
目前该尚未报告具有推广意义的高效换热低漏风率干排渣自动控制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高效换热低漏风率的干排渣自动控制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及方法能够解决干渣机上部大量冷却风与热渣距离较远而导致的换热能力差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高效换热低漏风率的干排渣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若干导向装置、若干连杆机构、若干传动装置、用于检测热渣初始温度的入口温度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热渣出口温度的出口温度传感器;
各导向装置分别布置于干渣机上顶盖上,各导向装置上均设置有导向装置挡板,所有导向装置分为若干组,其中,一组导向装置对应一套连杆机构及一套传动装置,其中,各组导向装置中的各导向装置通过对应连杆机构与对应传动装置相连接;
入口温度传感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及传动装置与中央处理器相连接。
入口温度传感器位于冷灰斗出口处的干渣机上顶盖与输渣带上沿之间。
出口温度传感器位于干渣机出口处的干渣机上顶盖与输渣带上沿之间。
中央处理器通过数据传输线与入口温度传感器、出口温度传感器及传动装置相连接。
导向装置挡板的底面为内凹的矩形结构。
本发明所述的高效换热低漏风率的干排渣自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中央处理器通过入口温度传感器检测热渣初始温度,通过出口温度传感器检测热渣出口温度,同时获取锅炉负荷信息,再根据热渣初始温度、热渣出口温度以及锅炉负荷信息评估当前干渣机冷却需求,然后根据当前干渣机冷却需求以及预设的导向装置挡板的定位点关系曲线确定导向装置挡板的调整方案,再根据导向装置挡板的调整方案通过传动装置调节导向装置挡板,实现对各导向装置挡板定位点的定位。
在自动模式下,中央处理器根据导向装置挡板的调整方案通过传动装置自动调节导向装置挡板。
在手动模式下,中央处理器将导向装置挡板的调整方案供给操作人员以供操作人员参考,再根据操作人员手动输入的指令通过传动装置调节导向装置挡板。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028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