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厚度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300829.8 | 申请日: | 2022-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084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徐胜;林禄桐;付宏举;华世昌;符必寿;庄儒辉;陈星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7/06 | 分类号: | G01B7/06;G01B7/04;G01B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96 | 代理人: | 王程远 |
地址: | 4100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混凝土 叠合 厚度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厚度检测装置,包括定点固定结构,所述定点固定结构包括定点固定件;通过检测机构在叠合板主体顶面上滚动,使检测机构能够使检测线绷直,确保偏角检测结构、倾角探测机构、线长监测机构检测到的数据更加准确,通过无线智能控制器,使定点固定结构能够根据定点固定件、偏角检测结构、收纳卷绕机构、检测机构的自身数据和偏角检测结构、倾角探测机构、线长监测机构检测到的数据来计算出检测机构所在处叠合板主体的厚度,进而使该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厚度检测装置能够对叠合板主体上的任意一处进行厚度检测,不需要人为读数,准确性更高,提高了该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厚度检测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测量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厚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预制板既是楼板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层的永久性模板,现浇叠合层内可敷设水平设备管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刚度大,可节省模板,而且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预制板又称叠合板,叠合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经历振捣、收面等工序,振捣、收面等过程是由人工操作,容易造成混凝土表面不平,较标准厚度存在偏差,有些偏差甚至超过规范要求,如叠合板厚度过厚,会导致后期叠合板安装等过程中线管等施工操作困难;厚度过薄,安全隐患大,故叠合板生产过程中的厚度控制极其重要,构件出厂前必须达到标准厚度。
目前人们通常使用卷尺、直尺等常用测量工具来测量叠合板边沿处的混凝土厚度,以此来衡量叠合板的整体厚度,误差较大,而且不能测量叠合板中间区域的厚度,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厚度检测装置。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人们通常使用卷尺、直尺等常用测量工具来测量叠合板边沿处的混凝土厚度,以此来衡量叠合板的整体厚度,误差较大,而且不能测量叠合板中间区域厚度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厚度检测装置,它可以很好的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厚度检测装置,包括定点固定结构,所述定点固定结构包括定点固定件,定点固定件的顶端上连接有偏角检测结构,偏角检测结构的顶面上连接有收纳卷绕机构,收纳卷绕机构的右侧面上连接有检测机构,收纳卷绕机构的内部设有位于其右端的倾角探测机构,收纳卷绕机构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位于其左下角处的线长监测机构。
优选的,所述定点固定件包括定点固定柱,定点固定柱的内部开设有窜动腔,窜动腔内腔的上下两面之间活动套接有调节杆,调节杆的外部固定套接有位于其顶端的调节盘,调节盘活动插接在定点固定柱的内部并延伸至其外部,调节杆的外部活动套接有两个阻尼圈,两个阻尼圈分别位于调节盘的上下两侧,阻尼圈与窜动腔的内壁固定连接,阻尼圈与调节杆、调节盘的表面滑动连接,调节杆的外部开设有位于阻尼圈下方的螺纹槽,调节杆的外部活动套接有往复位移块,往复位移块与螺纹槽相适配且与窜动腔的内壁滑动连接,往复位移块的表面上固定连接有夹持片,夹持片的另一端延伸至定点固定柱的外部,定点固定柱上开设有与夹持片相适配的滑孔,定点固定柱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夹持板。
优选的,所述偏角检测结构包括下固定盘,下固定盘的底面固定连接在定点固定柱的顶端上,下固定盘的顶面上滑动连接有上偏转盘且不可分开,下固定盘和上偏转盘相互接近的两个面上均开设有位于其中部的接线凹槽,上偏转盘的顶面上开设有与接线凹槽固定连通的穿线孔,上偏转盘的底面上开设有半圆形凹槽,半圆形凹槽的内壁上固定嵌装有半圆形导电片,下固定盘的顶面上固定插接有接触弹片,接触弹片的一端延伸至半圆形凹槽的内部并与半圆形导电片的表面滑动连接,接触弹片的另一端延伸至接线凹槽的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008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