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解决悬架系统耦合振动的混合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64620.0 | 申请日: | 2022-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20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张宝;邹亮;张汤赟;闻坤;李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7/02 | 分类号: | G01M7/02;G06F30/23;G06F30/17;G06F30/15;G06F111/06;G06F119/14;G06F113/2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周湛湛 |
地址: | 211806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解决 悬架 系统 耦合 振动 混合 分析 方法 | ||
1.一种用于解决悬架系统耦合振动的混合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悬架系统台架进行振动试验,虚拟反求所述悬架系统的相对变形;
步骤2,对前后悬架进行耦合振动分析;
步骤3,建立整车动力学振动模型,并进行振动仿真分析;
步骤4,建立悬架系统参数化动力学模型,并对悬架耦合振动影响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
步骤5,根据前述步骤中得出的数据对悬架系统耦合振动进行优化仿真分析,并进行优化方案效果验证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解决悬架系统耦合振动的混合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1.1,将车辆前轮固定于试验台上,使后轮处于自由状态,通过驱动液压缸给试验台施加Z向脉冲位移激励,并分别提取前悬架系统上下两端的加速度数据和后悬架系统上下两端的加速度数据;
步骤1.2,将车辆后轮固定于试验台上,使前轮处于自由状态,给试验台施加相同Z向脉冲位移激励,并分别提取前悬架系统上下两端的加速度数据和后悬架系统上下两端的加速度数据;
步骤1.3,对前述两个步骤中分别采集到的加速度数据进行滤波处理;
步骤1.4,对前述步骤中进过滤波处理后的加速度数据进行二次积分处理,求出前悬架系统上下两端和后悬架系统上下两端的绝对位移;
步骤1.5,根据前悬架系统上下两端和后悬架系统上下两端的绝对位移,计算前悬架系统上下两端和后悬架系统上下两端的相对位移,此数据即为前悬架与后悬架变形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解决悬架系统耦合振动的混合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2.1,在前轮脉冲位移激励条件下,绘制前悬架系统上端和后悬架系统上端的加速度时域数据;
步骤2.2,识别前悬架系统和后悬架系统之间的振动耦合情况,并计算前悬架系统振动对后悬架系统振动的影响程度,即后悬架振动加速与前悬架振动加速度之比,比值越大,说明两者耦合越明显;
步骤2.3,在后轮脉冲位移激励条件下,绘制前悬架上端与后悬架上端加速度时域数据;
步骤2.4,识别前悬架与后悬架之间的振动耦合情况,并计算后悬架振动对前悬架振动的影响程度,即前悬架振动加速与后悬架振动加速度之比,比值越大,说明两者耦合越明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解决悬架系统耦合振动的混合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3.1,分别建立前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后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车身弹性体模型;
步骤3.2,建立刚性轮胎模型,并建立所述刚性轮胎模型与地面间的接触关系;
步骤3.3,分别对前悬架系统、后悬架系统进行刚度与阻尼进行仿真,并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前悬架动力学模型、后悬架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
步骤3.4,对前述步骤中建立的车身弹性体模型进行模态仿真,并将仿真结果又试验对比,验证车身弹性体模型的准确性;
步骤3.5,将前述步骤中建立的前悬架系统模型、后悬架系统模型、刚性轮胎模型和车身弹性体模型进行虚拟装配,并校核前后轴荷和质心坐标;
步骤3.6,分别给整车动力学模型中的前轮施加Z向脉冲位移激励DF、给整车动力学模型中的后轮施加Z向脉冲位移激励DR,进行仿真计算,将前悬架上端与后悬架上端加速度仿真数据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整车动力学模型准确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解决悬架系统耦合振动的混合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4.1,将前悬架系统的刚度、阻尼、挠度设置为参数化变量;
步骤4.2,将后悬架系统的刚度、阻尼、挠度设置为参数化变量;
步骤4.3,将前悬架系统和后悬架系统之间的振动传递率设置为目标函数;
步骤4.4,对步骤3中建立的整车动力学模型进行虚拟设计研究仿真分析;
步骤4.5,对前、后悬架系统的刚度、阻尼、挠度和后悬架刚度、阻尼、挠度进行灵敏度分析;
步骤4.6,确定悬架系统的耦合振动的关键影响因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6462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造墩机及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毛针织物编织密度系数的测量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