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璃纤维增强软管的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61669.0 | 申请日: | 2022-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1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遆仲森;廖宝成;王清顺;廖宝勇;黄坤锋;汤晓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漳州安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5/78 | 分类号: | B29C65/78;B29C65/02;B29D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大紫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8 | 代理人: | 张卓 |
地址: | 3636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璃纤维 增强 软管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玻璃纤维增强软管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准备原材料;S2:将内玻璃纤维布层沿筒膜外围折叠;S3:将外玻璃纤维布层沿内玻璃纤维布层外围折叠,外玻璃纤维布层与内玻璃纤维布层错开搭接;S4:将防水膜层沿S3搭接后的外玻璃纤维布进行搭接并焊接;S5:将紫外线防护膜沿S4搭接后的防水膜层进行搭接并焊接得到成品玻璃纤维增强软管。本发明所提供的生产方法,在折叠外玻璃纤维布层之前增加了翻转操作,使得内玻璃纤维布层和外玻璃纤维布层的折叠位置分别置于玻璃纤维增强软管的两侧,使得玻璃纤维布层的搭接位置错开,解决了现有生产办法中同一侧搭接导致的搭接部分的管壁过厚,成品的整体厚度不同,产品质量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管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璃纤维增强软管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城镇地下管线作为城镇的“生命线”直接参与到城镇的运作。地下管线是极其重要的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其能否正常发挥设计功能直接影响城镇的安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随着地下排水管网服役年限的不断增加,老化失修现象严重,渗漏、腐蚀、开裂、淤积等病害普遍存在,规模巨大的城镇地下排水管网的安全运行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黑臭水体,排水管网污水外渗是造成城市水体污染的主要诱因之一,此外,管道渗漏还会导致大量地下清水入渗至管内,造成管内污水浓度大幅降低(COD浓度小于100mg/L),严重影响污水厂处理效率;而地下排水管后天养护不力,淤积、结垢等病害造成的管道排泄能力不足,是导致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排水管网渗漏、腐蚀等病害造成的管周土体掏空、管体结构性能下降是导致市政道路坍塌事故多发频发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城市道路塌陷事故频发,造成多人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
地下排水管线亟需查清和检测修复,但是,地下管道属于城市隐蔽工程,环境与地质条件复杂,检测修复难度极大。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应运而生,而现有用于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的玻璃纤维增强软管生产方法中将玻璃纤维同时搭接在一侧,导致成品玻璃纤维增强软管搭接一侧的位置厚度远大于其他位置,衬管管壁厚度不均,影响生产方法所获得的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生产管壁厚度均匀的玻璃纤维增强软管的生产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所述玻璃纤维增强软管包括从内至外依次布置的筒膜、内玻璃纤维布层、外玻璃纤维布层、防水膜层和紫外线防护膜,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准备筒膜、内玻璃纤维布层、外玻璃纤维布层、防水膜层和紫外线防护膜;
S2:将内玻璃纤维布层沿筒膜外围折叠,获得半成品玻璃纤维增强软管;
S3:翻转半成品玻璃纤维增强软管,在内玻璃纤维布层外围折叠外玻璃纤维布层,外玻璃纤维布层与内玻璃纤维布层错开搭接;
S4:将防水膜层沿S3搭接后的外玻璃纤维布层进行搭接并焊接;
S5:将紫外线防护膜沿S4搭接后的防水膜层进行搭接并焊接得到成品玻璃纤维增强软管。
本发明所提供的玻璃纤维增强软管的生产方法,还具有如下的技术特征,所述S1中内玻璃纤维布层和外玻璃纤维布层均为多层玻璃纤维布组成,内玻璃纤维布层的玻璃纤维布层数与外玻璃纤维布层的玻璃纤维布层数相同。
本发明所提供的玻璃纤维增强软管的生产方法,还具有如下的技术特征,所述内玻璃纤维布层的多层玻璃纤维布之间错开搭接设置,每层之间的错开间隔为9-11cm;所述外玻璃纤维布层的多层玻璃纤维布之间错开搭接,每层之间的错开间隔为9-11cm。
本发明所提供的玻璃纤维增强软管的生产方法,还具有如下的技术特征,所述防水膜层为覆膜无纺布层。
本发明所提供的玻璃纤维增强软管的生产方法,还具有如下的技术特征,所述S3中的翻转角度为1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漳州安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漳州安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616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