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汽车尾门非接触式传感器的测试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55217.1 | 申请日: | 202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47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白润波;张远帆;秦良元;高雪;李凯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方久乐汽车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3/12 | 分类号: | G01V3/12;G01D5/24;G01D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谢绪宁 |
地址: | 20013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尾门非 接触 传感器 测试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尾门非接触式传感器的测试方法及系统,其方法包括S1:定时控制第一天线发送第一检测信号;S2:定时控制第二天线接收第一检测信号生成第一反馈信号,基于第一检测信号的值与第一反馈信号的值的差值为检测差值;S3:取最近的设定时间段内的n个检测差值计算出平均值为检测平均值;S4:计算检测平均值与比较值之间的差值,若差值大于预设的第一波动值且小于预设的第二波动值,则使用检测平均值更新比较值,本申请能降低非接触式传感器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后产生的不利影响。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尾门传感器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尾门非接触式传感器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的后备箱会配备有尾门,部分车型会在尾门处设置电动执行机构使尾门能够被电信号控制,从而实现电动尾门的功能。
在实现电动尾门打开或者关闭的过程中,电动尾门会自动执行打开或者关闭的固定程序,而若没有对电动尾门周围异物的识别,则在异物落入电动尾门的活动范围中时,电动尾门会碰到异物,可能会卡坏电动尾门或者使异物受损,异物可为走到电动尾门活动区域内的人。因此,部分车型会在后备箱开口的边缘处或者后备箱开口的车壳上设置非接触式传感器来识别特定区域内是否有人体存在。
现有技术中一般会设置两条大致平行的天线来检测人体,处理器通过两条天线能够检测天线之间的电容值,若有人进入检测区域,电容值会变化,通过识别出人体对应的电容值变化波形,来测得是否有人体进入电动尾门的活动区域。
而在实现上述现有技术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除了人体会改变天线之间的电容值,汽车所在的环境也会改变天线之间电容值的比较值,例如汽车停在空旷的环境中与停在拥挤道路旁这两种情况下天线之间的电容值背景波形是不同的,导致电容值的比较值产生了变化,尤其是汽车尾门周围近距离的汽车及其散发的电磁波会让天线之间电容值的比较值产生波动,易使处理器识别人体的结果产生误差。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现有非接触式传感器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后产生的不利影响,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尾门非接触式传感器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尾门非接触式传感器的测试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汽车尾门非接触式传感器的测试方法,基于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定时控制所述第一天线发送第一检测信号;
S2:定时控制所述第二天线接收第一检测信号生成第一反馈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的值与所述第一反馈信号的值的差值为检测差值;
S3:取最近的设定时间段内的n个所述检测差值计算出平均值为检测平均值;
S4:计算所述检测平均值与比较值之间的差值,若差值大于预设的第一波动值且小于预设的第二波动值,则使用所述检测平均值更新所述比较值。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无人经过汽车尾门的时候,先第一天线发送第一检测信号,然后基于第二天线生成第一反馈信号,此时检测差值为无人时汽车尾门处非接触传感器的背景噪声,背景噪声可包括环境对电磁信号的衰减以及频率响应两个部分,部分环境对电磁信号的衰减影响大,部分环境可对电磁信号的频率响应影响大,此时采用n个检测差值计算出检测平均值,可以充分考虑环境对电磁信号的衰减以及频率响应这两个部分,再将检测平均值在满足上述条件后更新比较值,用于非接触式传感器在正常工作中的比较过程,降低非接触式传感器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后产生的不利影响,利于提高测试调试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
S21:对所述第一反馈信号进行变换得到第二频率集,所述第二频率集中设定数量的频率分量的加权平均值为所述第一反馈信号的值;
S22;所述第一检测信号的值为第一频率值,所述第一频率值减去所述加权平均值得到检测差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方久乐汽车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方久乐汽车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552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