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姿态可控模块单元、飞行器及姿态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37621.6 | 申请日: | 2022-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2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赵杰;刘本山;高良;朱延河;张俊明;高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15/02 | 分类号: | B64C15/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华夏松花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3 | 代理人: | 高志光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姿态 可控 模块 单元 飞行器 控制 方法 | ||
1.姿态可控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包含喷气推力装置(1)、方向调控装置(2)、弯管(3)和机架(4);喷气推力装置(1)安装在机架(4)上,弯管(3)与喷气推力装置(1)的喷气口相连,气流可沿弯管喷出,弯管(3)可由设置在机架(4)上的方向调控装置(2)驱动,弯管(3)可绕与喷气口对接的端面轴线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姿态可控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调控装置(2)为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含舵机(2-1)、第一连杆(2-2)和第二连杆(2-3);舵机(2-1)安装在机架(4)上,第一连杆(2-2)的一端与舵机(2-1)的输出轴固接,第一连杆(2-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2-3)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杆(2-3)的另一端与弯管(3)的外侧面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姿态可控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3)通过轴承固定组件(5)可转动地支撑在机架(4)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姿态可控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固定组件(5)包含轴承(5-1)、轴承固定座(5-2)、外圈固定环(5-3)和内圈固定环(5-4);
轴承固定座(5-2)安装在机架(4)上,轴承(5-1)安装在轴承固定座(5-2)内,轴承(5-1)由外圈固定环(5-3)和内圈固定环(5-4)定位,外圈固定环(5-3)固定在轴承固定座(5-2)上,外管(3)的端面卡在轴承内圈的一侧面上,外管(3)与布置在轴承内圈另一侧面的内圈固定环(5-4)相连,第二连杆(2-3)的另一端与内圈固定环(5-4)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姿态可控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推力装置(1)为涡喷发动机或者涵道风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姿态可控模块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3)的旋转角度范围为120°。
7.利用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姿态可控模块单元制成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机体(A)和四个姿态可控模块单元;四个姿态可控模块单元阵列布置在机体(A)上,每个姿态可控模块单元的机架(4)固定在机体(A)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采用涵道风扇或者涡喷发动机提供动力。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为垂直起降机或者垂直起降固定翼。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飞行器的姿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含:
俯仰运动控制:控制方向调控装置(2)使得第一弯管(31)和第二弯管(32)同时向前或向后偏转,控制方向调控装置(2)使得第三弯管(33)和第四弯管(34)出口向下,此时第三弯管(33)和第四弯管(34)沿Z轴上的力为(F3)和(F4),第一弯管(31)和第二弯管(32)沿Z轴上的力为F21,F1=F2=F3=F4>F21,合力产生一个低头力矩,飞行器低头;同理当控制方向调控装置(2)使得第三弯管(33)和第四弯管(34)同时向前或后偏转,合力会产生抬头力矩,飞行器抬头,实现俯仰运动;
横滚运动控制:控制方向调控装置(2)使得第一弯管(31)和第四弯管(34)分别向两侧偏转,此时第一弯管(31)和第四弯管(34)沿Z轴上的力为F11和F41,控制方向调控装置(2)使得第二弯管(32)和第三弯管(33)的出口向下,此时第二弯管(32)和第三弯管(33)沿Z轴上的力为F2和F3,F2=F3>F11>F41,合力产生一个左滚翻力矩,飞行器向左滚转;同理当控制方向调控装置(2)使得第二弯管(32)和第三弯管(33)分别向两侧偏转时,控制方向调控装置(2)使得第一弯管(31)和第四弯管(34)的出口向下,合力会产生右滚翻力矩,飞行器向右滚转,实现横滚运动;
偏航运动控制:控制方向调控装置(2)使得第一弯管(31)和第四弯管(34)同时向后偏转,控制方向调控装置(2)使得第二弯管(32)和第三弯管(33)同时向前偏转,合力产生一个左偏航力矩,飞行器向左偏航;同理当控制方向调控装置(2)使得第一弯管(31)和第四个弯管(34)同时向前偏转,控制方向调控装置(2)使得第二弯管(32)和第三弯管(33)同时向后偏转,合力会产生右偏航力矩,飞行器向右偏航,实现偏航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3762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