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供氧和检测呼吸的便携式急救呼吸囊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31097.1 | 申请日: | 2022-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33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冬阳;汪亚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A61M16/08 |
代理公司: | 武汉大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57 | 代理人: | 高源 |
地址: | 650118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供氧 检测 呼吸 便携式 急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供氧和检测呼吸的便携式急救呼吸囊,包括接头、Y形管、螺纹管、皮球囊和气阀,所述接头通过螺纹可拆卸的连接Y形管,Y形管下端拆卸连接螺纹管,螺纹管下端拆卸连接皮球囊,皮球囊末端安装气阀。本发明能够在紧急情况下给患者迅速供氧,方便携带,操作简单;连接了供氧装置,能够持续给患者供氧;设置了内检口,能够在不影响通气的前提下进行吸痰、胃镜、纤支镜等内检;气阀的封闭程度能够在0‑100%之间自由调节,便于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进行对应调节,对于呼吸急促的患者,及时补充二氧化碳,避免引起并发症;同时适用于成人和儿童,可以用于全麻病人术后复苏的呼吸拔管过渡和观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呼吸供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供氧和检测呼吸的便携式急救呼吸囊。
背景技术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指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与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谢。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一次为6.4秒为最佳,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大约为500毫升,称为潮气量。当人用力吸气,一直到不能再吸的时候为止;然后再用力呼气,一直呼到不能再呼的时候为止,这时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正常成人男子肺活量约为3500~4000毫升,女子约为2500~3500毫升。
呼吸囊又称人工呼吸器或加压给氧气囊,它是进行人工通气的简易工具,与口对口呼吸比较供氧浓度高,且操作简便,尤其是病情危急,来不及气管插管时,可利用加压面罩直接给氧,使病人得到充分氧气供应,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复苏气囊具有结构简单,操作迅速方便,易于携带,通气效果好等优点,主要由弹性呼吸囊、呼吸器、呼吸活瓣、贮气袋、面罩或气管插管接口和氧气接口等组成,氧气进入球形气囊和贮气袋,通过人工指压气囊打开前方活瓣,将氧气压入与病人口鼻贴紧的面罩内或气管导管内,以达到人工通气的目的,使用简易呼吸器容易发生的问题是由于活瓣漏气,使病人得不到有效通气,所以要定时检查、测试、维修和保养,挤压呼吸囊时,压力不可过大,约挤压呼吸囊的1/3-1/2为宜,亦不可时大、时小、时快、时慢,以免损伤肺组织,造成呼吸中枢紊乱,影响呼吸功能恢复,发现病人有自主呼吸时,应按病人的呼吸动作加以辅助,以免影响病人的自主呼吸,使用时用双手捏住呼吸囊中间部分,两拇指相对朝内,四指并拢或略分开,两手用力挤压呼吸囊,待呼吸囊重新膨起后开始下一次挤压。
目前的呼吸囊存在以下问题:
用途单一,对于需要吸氧和辅助通气同时需要做胃镜、气管镜、喉镜等检查的病人无法同时进行;不可拆卸,或不能和其他辅助通气工具联合使用;呼吸囊过大,辅助通气时容易潮气量过大或没有和患者同步,引起气压伤;氧气储气袋易损坏;呼吸囊阀门易损坏;呼吸阀门不易操控,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呼吸囊自检方法复杂,不易掌握。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用于供氧和检测呼吸的便携式急救呼吸囊。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用于供氧和检测呼吸的便携式急救呼吸囊,能够在紧急情况下给患者迅速供氧,方便携带,操作简单;连接了供氧装置,能够持续给患者供氧;设置了内检口,能够在不影响通气的前提下进行吸痰、胃镜、纤支镜等内检;气阀的封闭程度能够在0-100%之间自由调节,便于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进行对应调节,对于呼吸急促的患者,及时补充二氧化碳,避免引起并发症。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供氧和检测呼吸的便携式急救呼吸囊,包括接头、Y形管、螺纹管、皮球囊和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通过螺纹可拆卸的连接Y形管,Y形管下端拆卸连接螺纹管,螺纹管下端拆卸连接皮球囊,皮球囊末端安装气阀。
进一步的,所述接头呈T形,接头左端为用于连接呼吸面罩或气管插管的供氧管口,接头右端为内检口,接头下端为桥接段,所述桥接段垂直于供氧管口和内检口;所述内检口上拆卸安装塞盖。
进一步的,所述桥接段外表面设置螺纹,螺纹末端设置密封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未经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310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