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确定人工隔板对缝高控制能力的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27568.1 | 申请日: | 202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35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广清;张敏;陈欣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E21B47/06;E21B4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谢层层;徐焕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确定 人工 隔板 控制 能力 系统 方法 | ||
本说明书涉及水力压裂技术领域,具体地公开了一种用于确定人工隔板对缝高控制能力的系统及方法,其中,该系统包括:恒温箱、温度计、压力板、可视化人工裂缝、人工隔板注液装置和压裂液注液装置;恒温箱和温度计用于使系统处于预设温度;压力板覆盖在可视化人工裂缝上,使得可视化人工裂缝承受预设闭合压力;人工隔板注液装置包括人工隔板注液口、人工隔板出液口、人工隔板集液器,人工隔板注液口将人工隔板集液器中的混合工作液注入可视化人工裂缝中,人工隔板出液口导出液体;压裂液注液装置包括压裂液注液口和压裂液集液器,压裂液注液口用于将压裂液注液口中的压裂液注入可视化人工裂缝中。上述方案可以确定人工隔板对裂缝缝高的控制程度。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石油工程中的水力压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确定人工隔板对缝高控制能力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薄互层油藏的物性差、储量丰度低、并且岩性复杂,在人工造缝过程中,裂缝高度不可控将导致人工裂缝沟通储层与隔层,造成压裂液效率降低和支撑剂的低效铺置,甚至引起水窜。目前,控制裂缝缝高的人工措施主要是利用支撑剂,在裂缝缝尖形成人工隔板,控制人工裂缝在缝高方向上的延伸。
然而,目前人工隔板控制缝高的能力评价技术相对滞后。一般多采用岩心或填砂模型流动模拟实验装置评价支撑剂的导流能力,间接评价人工隔板的缝高控制能力,但此类方法均无法有效模拟高温高压的地层条件,与实际压裂过程中人工隔板控制缝高的过程相差较远。现有人工隔板评价装置无法模拟人工隔板在裂缝中的形成过程,且对于人工隔板控制裂缝扩展能力的评价,目前没有直观且定量的评价装置。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确定人工隔板对缝高控制能力的系统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评价人工隔板控制缝高的方案无法模拟高温高压地层条件的技术问题。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确定人工隔板对缝高控制能力的系统,包括:恒温箱、温度计、压力板、可视化人工裂缝、人工隔板注液装置和压裂液注液装置;其中,所述恒温箱和所述温度计用于使所述系统处于预设温度;所述压力板覆盖在所述可视化人工裂缝上,使得所述可视化人工裂缝承受预设闭合压力;所述人工隔板注液装置包括人工隔板注液口、人工隔板出液口、人工隔板集液器,所述人工隔板注液口用于将所述人工隔板集液器中的混合工作液注入所述可视化人工裂缝中,以在所述可视化人工裂缝中形成人工隔板,所述人工隔板出液口用于从所述可视化人工裂缝中导出液体;所述压裂液注液装置包括压裂液注液口和压裂液集液器,所述压裂液注液口用于将所述压裂液集液器中的压裂液注入所述可视化人工裂缝中,以模拟所述压裂液在所述可视化人工裂缝中的扩展过程与形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人工隔板注液装置还包括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第一压力计和第二压力计;所述第一流量计和所述第一压力计与所述人工隔板注液口连接,分别用于测量所述混合工作液注入所述可视化人工裂缝时的流量和压力;所述第二流量计和所述第二压力计与所述人工隔板出液口连接,分别用于测量所述人工隔板出液口导出液体的流量和压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液压泵,所述液压泵用于经由所述压力板向所述可视化人工裂缝施加所述预设闭合压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视化人工裂缝由两块钢化玻璃叠置组成,使得所述可视化人工裂缝包含在缝高方向上的缝宽变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电导率测试仪,所述电导率测试仪与所述人工隔板出液口连接,用于测试所述人工隔板出液口导出液体中的油水含量比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人工隔板注液装置还包括过滤回止阀,所述过滤回止阀连接在所述人工隔板出液口与所述第二流量计和所述第二压力计之间,用于防止所述混合工作液中的支撑剂颗粒进入所述第二流量计和所述第二压力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人工隔板注液装置还包括匀速搅拌器,所述匀速搅拌器用于持续搅拌所述人工隔板集液器中的混合工作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275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