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3D打印的多孔金属微球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17089.1 | 申请日: | 2022-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69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程继贵;方青青;陈鹏起;台运霄;杨建;许荡;魏邦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02 | 分类号: | B22F9/02;B22F1/065;B22F1/10;B22F1/142;B22F1/145;B22F10/25;B22F10/28;B33Y10/00;B33Y40/10;B33Y7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于小秋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打印 多孔 金属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粉末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3D打印的多孔金属微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纳米金属粉末为原料,并将纳米金属粉末加入混合溶液中,通过超声波分散后得稳定的纳米金属悬浮液。以纳米金属悬浮液为分散相,硅油为连续相,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出前驱体微球,经过洗涤、干燥、脱脂等步骤得到符合3D打印要求的多孔金属微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多孔金属微球具有球形度高、大小均匀、纯度高、单分散性好等的优点,可用于3D打印技术。整个制备过程操作简易,原料简单、流程短、成本低,为微流控技术和粉末冶金技术这两大技术领域的结合拓宽了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粉末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3D打印的多孔金属微球的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近年来,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方法难以加工制造出满足需求的金属零部件。而如今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来制造。因此3D打印金属粉末需要满足的性能要求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3D打印金属粉末必须满足粉末球形度高、流动性好、粒径细小等要求。目前制备金属球形粉末的方法主要有雾化法、等离子体法、等离子熔丝法、旋转电极法。但是这些方法得到的微球粒径分布不均匀且粒径难以控制;粒径差异明显,小至十几微米,大至几百微米。制备球形粉末成本高,效率低。难以批量化生产多牌号粉末。如今,很多人已经认识到球形金属粉末的制备问题已经成为制约3D打印这一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3D打印用高性能球形金属原料粉末的制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微流控作为一种可以精确控制微尺度流体的技术,制备的微球大小均匀、单分散性好。而目前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用作3D打印的金属微球的方法将会使得3D打印技术与粉末冶金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制备适用于多种3D打印的金属球形粉末成为了研究热点。
中国发明专利CN 110282642 A公开了一种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氧化铝微球的方法。该方法将仲丁醇铝的水解产物胶解成为铝溶胶,在铝溶胶中添加甲基纤维素和六亚甲基四胺作为凝胶引发剂,并添加三嵌段共聚物制成分散相,然后利用微通道技术,将连续相引入同轴环管型微通道中连续流动,从同轴嵌入主通道的内部通道中同向引入分散相,在连续相的剪切作用下形成分散相液滴。分散相液滴在固化过程中,在温度引发、pH引发复合作用下,促进分散相液滴在微通道中快速初步凝胶化;并进一步通过凝固浴完全固化,后经干燥、煅烧得到氧化铝微球。该方法制备的氧化铝微球球形度高、尺寸均一、表面光滑、内部孔结构可控。目前在陶瓷领域,微流控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微流控技术在粉末冶金领域金属粉末制备方面的应用非常少见,尤其是在制备金属微球方面鲜有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3D打印的多孔金属微球的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潜在问题中任一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3D打印的多孔金属微球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在室温下配置稳定的纳米金属流体悬浮液,再利用微流控技术将前驱体溶液分散成液滴,处理后形成金属微球坯体,分离后进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多孔金属微球。
进一步,所述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以纳米金属粉为原料,配置稳定的纳米流体悬浮液;
S2)将S1)得到的纳米流体悬浮液采用微流控技术进行分散处理,得到微球状液滴;
S3)对S2)得到微球状液滴进行处理,形成金属微球坯体;
S4)对S3)得到金属微球坯体进行分离处理,再进行洗涤、干燥和脱脂,即得到多孔金属微球。
进一步,所述多孔金属微球的粒径偏差在5%以下,流动性为10-30s/50g,纯度大于99.9%,粉末内孔孔隙率为10-30%。
进一步,所述S1)的具体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170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