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波转子的核心机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87122.0 | 申请日: | 202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760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产世宁;王宏芳;刘火星;李凤超;郭青林;陈叶宇;付超;姚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02C3/04 | 分类号: | F02C3/04;F02C7/00;F02C7/0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恒和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79 | 代理人: | 肖静敏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转子 核心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波转子的核心机,属于航空发动机领域。本核心机包括波转子、以及与所述波转子联结的燃烧室,所述波转子包括机匣、以及所述机匣内的可相对所述机匣转动的鼓筒,其中:所述鼓筒的外周壁与所述机匣的内周壁之间设有轴承,所述鼓筒通过所述轴承支撑于所述机匣内,所述鼓筒的外周壁还固设有至少一圈齿,所述至少一圈齿与驱动齿轮啮合构成所述波转子的驱动机构;所述波转子设有容纳腔,所述燃烧室安装于所述容纳腔。本发明通过燃烧室内置于波转子的内环,使得核心机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通过鼓筒外壁的齿与驱动齿轮啮合驱动波转子,省去了波转子轴,提高了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发动机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波转子的核心机,是对该类核心机的结构布置形式的创新。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和装备技术长久以来被视为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技术之一,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燃气涡轮发动机作为航空发动机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发动机结构形式,其研制难点又主要集中在由高压压气机、燃烧室和高压涡轮组成的核心机上。高压压气机和高压涡轮的流道均由旋转的叶片组成,燃烧室流道一般也是环形腔体形状,因此核心机流道大多为环形。经过数十年的技术发展,高压压气机、燃烧室和高压涡轮部件的技术已相对成熟,其性能也趋于极限;新部件组成的新型核心机则有可能带来技术突破。
波转子运用非定常压力波,使高压燃气直接压缩低压空气,同时高压燃气自身完成膨胀。因此波转子兼有压缩、膨胀功能,也被称为压力交换器,其功能相当于高压压气机和高压涡轮的组合。在近年研究中,波转子与燃烧室进一步构成核心机已经可行。核心机是航空发动机或地面燃气轮机的一部分,而航空发动机或地面燃气轮机的低压转子位置与核心机相邻,低压转子的转轴往往需要穿过核心机。典型波转子由转子和静子两部分组成;两侧端盘为静子,一个圆柱形鼓筒为转子;两侧端盘上留有四个端口,工质通过端口进出波转子;鼓筒由一圈绕轴旋转的通道组成。波转子热力过程为:空气通过进气端口进入波转子,在波转子内增压后进入燃烧室,在燃烧室中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高温高压燃气进入波转子与波转子内的空气快速发生能量交换,高温燃气膨胀后排出波转子,波转子内空气则被燃气压缩后进入燃烧室。与高压压气机、燃烧室和高压涡轮组成的传统核心机相比,基于波转子的核心机具有自冷却、转速低、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等优点。针对该类核心机的结构布置问题,现有研究较多的有:(1)燃烧室置于波转子一旁、两者轴线不重合的布局形式,例如专利文献CN106895439A、US2399394A、US2461186A;(2)燃烧室与波转子轴线重合、两者前后串联的布局形式,例如专利文献CN1031422C;(3)燃烧室与波转子轴线重合并且内外环嵌套、燃烧室位于外环、波转子位于内环的布局形式。
现有基于波转子的核心机存在以下技术缺陷:1、结构不够紧凑,在小型航空发动机上使用受到较大限制。由于波转子的工作原理需要环形而非圆形的流道,所以波转子通常会设计为圆环形结构,而在上述现有的三种结构布置形式都没有利用波转子内环的空间。2、在上述现有的三种结构布置形式中,波转子都有一根转轴,波转子的转轴作用是传递扭矩,但转轴的形状细长,是易损零件,若省去转轴而直接用转子鼓筒传递扭矩则可以减少易损零件、提高可靠性。
鉴于上述研究,提出了下述基于波转子的核心机的发明创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基于波转子的核心机,以至少在一定程度解决相关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波转子的核心机,其包括:波转子、以及与所述波转子联结的燃烧室,所述波转子包括机匣、以及所述机匣内的可相对所述机匣转动的鼓筒,其中:所述鼓筒的外周壁与所述机匣的内周壁之间设有轴承,所述鼓筒通过所述轴承支撑于所述机匣内,所述鼓筒的外周壁还固设有至少一圈齿,所述至少一圈齿与驱动齿轮啮合构成所述波转子的驱动机构;所述波转子设有容纳腔,所述燃烧室安装于所述容纳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871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