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用双组份聚氨酯胶粘接力的测定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178031.0 | 申请日: | 2022-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624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 发明(设计)人: | 韩友国;杨帆;曹星辰;吴洪涛;周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19/04 | 分类号: | G01N1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尚伟净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用双组份 聚氨酯 胶粘 接力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用双组份聚氨酯胶粘接力的测定方法,包括:将汽车用双组份聚氨酯胶在底材上制成多个长方体样品,多个长方体样品的长度和宽度相同,厚度不同;将多个长方体样品进行固化,以便在底材上形成多个固化后胶粘剂;将多个固化后胶粘剂于21~25℃,45~55%RH环境中静置不少于24小时,以便在底材上形成多个静置后胶粘剂;将每个静置后胶粘剂均沿长度方向切割成多个相同宽度的胶条,并将多个相同宽度的胶条从底材上进行剥离;基于上述剥离情况对汽车用双组份聚氨酯胶的粘接力进行评价。该方法可以确保双组分聚氨酯胶在实际使用时能满足一系列工况,防止产品性能达不到要求,亦防止胶与粘接面油漆发生化学反应失效,节约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用双组份聚氨酯胶粘接力的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减重、降低电耗、提高安全性能一直是行业内重点研究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应用于电动汽车上,例如复合材料翼子板、复合材料门板、复合材料后背门等,成型方式均为传统注塑加外饰油漆喷涂。
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具有柔韧性好、密封性能好、粘结强度大、耐震动性优良、耐冲击、耐磨等特性,是建筑、电气导线管、农业灌溉、工业排污等工程常使用的胶类。另外双组分聚氨酯胶在汽车涂装、玻璃粘接、防锈、焊缝密封中广泛应用,在车底、轮罩和挡泥板等处还能作为抗石击涂料使用,还能提供耐化学性、耐腐蚀性、防水性、耐候性等解决方案。
鉴于双组分聚氨酯胶在电动汽车汽车上用途广泛,经常出现胶条失效、玻璃脱胶等严重程度不一的安全隐患。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汽车用双组分聚氨酯胶粘接力的测定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用双组份聚氨酯胶粘接力的测定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确保双组分聚氨酯胶在实际使用时能满足一系列工况,防止产品性能达不到要求,亦防止胶与粘接面油漆发生化学反应失效,节约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汽车用双组份聚氨酯胶粘接力的测定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方法包括:
(1)将汽车用双组份聚氨酯胶在底材上制成多个长方体样品,所述多个长方体样品的长度和宽度相同,厚度不同;
(2)将所述多个长方体样品进行固化,以便在所述底材上形成多个固化后胶粘剂;
(3)将所述多个固化后胶粘剂于21~25℃,45~55%RH环境中静置不少于24小时,以便在所述底材上形成多个静置后胶粘剂;
(4)将每个所述静置后胶粘剂均沿长度方向切割成多个相同宽度的胶条,并将所述多个相同宽度的胶条从所述底材上进行剥离;
(5)基于步骤(4)的剥离情况对所述汽车用双组份聚氨酯胶的粘接力进行评价。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用双组份聚氨酯胶粘接力的测定方法,通过将汽车用双组份聚氨酯胶在底材上制成多个长度和宽度相同,而厚度不同的长方体样品,然后将多个长方体样品进行固化,即可在底材上形成多个固化后胶粘剂,再将上述多个固化后胶粘剂于21~25℃,45~55%RH环境中静置不少于24小时,即可在底材上形成多个静置后胶粘剂,最后将每个静置后胶粘剂均沿长度方向切割成多个相同宽度的胶条,并将多个相同宽度的胶条从底材上进行剥离,基于剥离情况对上述汽车用双组份聚氨酯胶的粘接力进行评价。采用本申请的方法有利于获取双组份聚氨酯胶在汽车上使用时的最佳厚度,确保双组分聚氨酯胶在实际使用时能满足一系列工况,防止产品性能达不到要求,亦防止胶与粘接面油漆发生化学反应失效,节约成本。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汽车用双组份聚氨酯胶粘接力的测定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1)中,所述底材为汽车复合材料后背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780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