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刚性氯化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164393.4 | 申请日: | 2022-0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135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 发明(设计)人: | 谭学政;蒋建林;潘学良;庞松强;冯国良;夏光明;张佃群;张玉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三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昌泰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F10/02 | 分类号: | C08F10/02;C08F8/22;C08L27/06;C08L23/28 |
| 代理公司: | 山东华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00 | 代理人: | 李欣 |
| 地址: | 262600 山东省潍坊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刚性 氯化 聚乙烯 树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刚性氯化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备反应液,制备初级混合料,制备一次聚合液,制备二次聚合液,后处理;制备的高刚性氯化聚乙烯树脂不仅能够提高聚氯乙烯的刚性,还能够提高聚氯乙烯的抗冲击性能,拉伸强度,弯曲强度,耐高温性能和抗老化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氯化聚乙烯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刚性氯化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氯化聚乙烯树脂为饱和高分子材料,以氯部分取代聚乙烯中的氢原子而得到的无规氯化物,氯化是在光或过氧化物的引发下进行的,工业上主要采用水相悬浮法来生产。由于氯化聚乙烯树脂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主要用作聚氯乙烯的抗冲击改性剂,以改善聚氯乙烯抗冲击性能。
氯化聚乙烯树脂具有优良的耐侯性,耐臭氧,耐化学药品,耐老化性能,耐油性,阻燃性和着色性能,而且韧性良好,与其它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但是氯化聚乙烯树脂的刚性较差,在作为聚氯乙烯的抗冲击改性剂时,会降低聚氯乙烯的刚性,拉伸强度,弯曲强度,耐高温性能和抗老化性能,虽然现有技术通过改进氯化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从而提高氯化聚乙烯树脂的刚性,但是在提高氯化聚乙烯树脂刚性的同时会降低氯化聚乙烯树脂的韧性,从而降低抗冲击性能,而且仍然不能解决氯化聚乙烯树脂在作为抗冲击改性剂时,会影响聚氯乙烯的耐高温性能和抗老化性能的问题。因此,研发一种高刚性氯化聚乙烯树脂,不仅能够提高聚氯乙烯的刚性,还能够提高聚氯乙烯的抗冲击性能,拉伸强度,弯曲强度,耐高温性能和抗老化性能,是目前继续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CN105294889B公开了一种高刚性氯化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选用气相聚乙烯树脂粉,先在60℃时通入氯气的体积含量为19.5-2.5%的氯气和氮气的混合气,再在升至100℃时,调节氯气含量至14.5-15.5%,保持100℃反应温度反应1-1.5h;反吹后得到氯化聚乙烯;该发明操作控制难度低,但是制备氯化聚乙烯韧性差,从而导致了抗冲击性差。
专利CN101698687B公开了一种高刚性氯化聚乙烯的制备方法,采用盐酸相法生产,在搅拌状态下向盐酸溶液中加入高密度聚乙烯、分散剂和防粘剂,制得悬浮溶液;向所述悬浮溶液中分两段通入氯气进行氯化反应;之后将氯化产物分离、洗涤、脱水和干燥后,得到高刚性氯化聚乙烯产品;利用该发明生产的高刚性氯化聚乙烯能提高聚氯乙烯的抗冲击性和刚性,但是在作为抗冲击改性剂时,会影响聚氯乙烯的耐高温性能和抗老化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刚性氯化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高刚性氯化聚乙烯树脂不仅能够提高聚氯乙烯的刚性,还能够提高聚氯乙烯的抗冲击性能,拉伸强度,弯曲强度,耐高温性能和抗老化性能。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刚性氯化聚乙烯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反应液,制备初级混合料,制备一次聚合液,制备二次聚合液,后处理。
所述制备反应液,向去离子水中加入醋酸,葡萄糖,明胶,然后将温度升高至50-60℃后进行搅拌,搅拌30-40min后恢复至室温,得到反应液。
其中,去离子水,醋酸,葡萄糖,明胶的质量比为100-110:5-8:4-8:3-5。
所述制备反应液中搅拌时的搅拌速度为200-250rpm。
所述制备初级混合料,向去离子水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醇,过氧化二苯甲酰,聚山梨脂80,氯化聚乙烯粉末,聚乙烯粉末,丙烯酸然后将温度升高至45-50℃后进行搅拌,控制搅拌速度为280-320rpm,搅拌30-40min后,得到混合原料,然后向混合原料中加入反应液,山梨坦单硬脂酸酯,硬脂醇,将温度升高至50-55℃,搅拌速度调整至350-400rpm,搅拌45-50min后恢复至室温,得到初级混合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三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昌泰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三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昌泰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643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