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振动自主控制的大型磁悬浮滑动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2210137062.1 | 申请日: | 2022-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37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吴成伟;马建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C32/04 | 分类号: | F16C32/04;F16C33/04;F16F15/04 |
代理公司: | 辽宁鸿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2 | 代理人: | 隋秀文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振动 自主 控制 大型 磁悬浮 滑动 轴承 | ||
一种实现振动自主控制的大型磁悬浮滑动轴承,属于大型工业装备领域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领域。所述大型磁悬浮滑动轴承的金属轴两端轴颈部位套有环形永磁体A和B。所述环形永磁体A的上、下、左、右均匀分布永磁铁A、B、C、D,且环形永磁体A与四个永磁铁的磁极相反。所述环形永磁体B的上、下、左、右均匀分布永磁铁F、G、H、I,且环形永磁体B与四个永磁铁的磁极相反。非金属轴套套于金属轴上,金属轴与非金属轴套之间填充有润滑剂。在非金属轴套上方设有永磁体E,用来吸引金属轴,使金属轴悬浮。本发明采用径向排斥作用抑制轴承径向低频振动,提高轴承支撑动力刚度,降低轴承整体的摩擦与噪音,使轴承稳定运转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型工业装备领域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实现振动自主控制的大型磁悬浮滑动轴承。
背景技术
普通滑动轴承振动问题一直属于世界难题,特别是在轴承启动时轴颈与轴套直接接触,摩擦与噪音问题严重,而且容易引起磨损,严重影响轴承使用寿命。采用纯电磁悬浮轴承时,由于耗电量巨大、可靠性差,在大型轴承领域难以应用。采用永磁吸附技术悬浮轴颈时,轴承的运转稳定性与低频抗振特性较差。
针对此,本发明采用永磁体吸附与排斥共同作用来平衡轴颈重力与载荷,可靠性大幅度提高。采用径向排斥力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轴承振动,提高轴承支撑动力刚度,进而抑制轴颈在径向低频振动,降低轴承整体的摩擦与噪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基于永磁体吸附与排斥协同作用,克服轴承低频抗振特性差的问题,实现大型磁悬浮滑动轴承的振动自主控制的优化设计。该轴承的突出特点是,采用永磁体吸附与排斥共同作用来平衡轴颈重力与载荷,抑制轴承低频振动,进而提高轴承运行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实现振动自主控制的大型磁悬浮滑动轴承,所述的大型磁悬浮滑动轴承包括永磁体A1、永磁体B2、永磁体C3、永磁体D4、环形永磁体A5、金属轴6、永磁体E7、非金属轴套8、润滑剂9、永磁体F10、永磁体G11、永磁体H12、永磁体I13、环形永磁体B14。
所述的金属轴6两端轴颈部位套有环形永磁体A5和环形永磁体B14,其中,环形永磁体A5和环形永磁体B14磁极相同。所述的环形永磁体A5的上、下、左、右均匀分布永磁铁A1、永磁体B2、永磁体C3、永磁体D4,环形永磁体A5与永磁铁A1、永磁体B2、永磁体C3、永磁体D4的磁极相反,之间呈斥力。同样,所述的环形永磁体B14上、下、左、右均匀分布永磁铁F10、永磁体G11、永磁体H12、永磁体I13,环形永磁体B14与永磁铁F10、永磁体G11、永磁体H12、永磁体I13的磁极相反,之间呈斥力。所述的非金属轴套8套于金属轴6上,金属轴6与非金属轴套8之间填充有润滑剂9。在非金属轴套8上方设有永磁体E7,永磁体E7用来吸引金属轴6,使金属轴6悬浮起来。
所述的金属轴6两端轴颈部位排斥力的径向刚度应大于轴承润滑剂9的动力刚度以及永磁体E7在轴承工作位置对金属轴6吸引力的径向刚度,并且金属轴6两端轴颈部位排斥力径向刚度越大抗振效果越好。
使用时,金属轴6被永磁体E7吸引,悬浮于非金属轴套8填充的润滑剂9之中。当此滑动轴承运转时,金属轴6两端轴颈部位由于永磁铁之间的斥力处于平衡状态,保证轴承平稳运行。当轴承承受径向低频振动时,金属轴6两端轴颈将偏离平衡位置,然而由于金属轴6两端轴颈部位由于永磁铁之间存在相互排斥作用,进而又把金属轴6两端重新推回平衡位置,从而抑制了轴承振动,使得轴承重新平稳运转。
进一步的,所述的与环形永磁铁A5、环形永磁铁B14相互排斥的永磁铁可以是沿圆周方向的4个对称结构,亦可以是更多个对称结构或者环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采用径向排斥作用抑制轴承径向低频振动,提高轴承支撑动力刚度,降低轴承整体的摩擦与噪音,使轴承稳定运转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370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