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垃圾处理的固体垃圾焚烧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32529.3 | 申请日: | 2022-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40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郑树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树佳 |
主分类号: | F23G7/00 | 分类号: | F23G7/00;F23G5/04;F23G5/20;F23G5/44;F23G5/46;F23J1/00;F23J1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垃圾处理 固体 垃圾 焚烧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垃圾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的一种用于垃圾处理的固体垃圾焚烧装置,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进风口,所述炉体上固定连接有热交换箱,所述炉体内设置有燃烧箱,所述热交换箱内固定连接有导料筒,所述导料筒上转动连接有与其共轴的离心筒,所述离心筒与导料筒连通。本发明通过设置离心筒,在离心作用下,将水由垃圾中分离出来,避免水分对垃圾的焚烧造成影响,通过设置排料机构和通电机构,对导料板的角度进行控制,便于垃圾根据燃烧箱内的燃烧情况间歇性进料,保证垃圾安全、稳定焚烧,通过设置扇形齿轮和往复框体,使得垃圾在燃烧箱内翻滚且均匀分布,避免因垃圾成堆引发的燃烧不充分的问题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垃圾处理的固体垃圾焚烧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城市化进程中,垃圾作为城市代谢的产物曾经是城市发展的负担,世界上许多城市均有过垃圾围城的局面,垃圾焚烧是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垃圾用焚烧法处理后,减量化效果显著,节省用地,还可消灭各种病原体,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
现有的垃圾焚烧装置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垃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部分饮料瓶或食物残渣中含有大量水分,若不加以区分或脱水处理,会降低燃烧温度,甚至会引发燃烧停止的问题;2、燃烧处理过程中,垃圾的投放速度无法控制,垃圾连续投入时,容易导致燃烧箱内温度过高的问题发生,进而无法保证垃圾安全、稳定焚烧;3、垃圾焚烧时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烟气有排气管道排出时,会使排气管道持续处于高温状态,使用寿命较低;4、垃圾投入燃烧箱内无法均匀分散,垃圾的堆积容易影响其均匀充分燃烧,从而影响焚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垃圾处理的固体垃圾焚烧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垃圾中含有水分和垃圾的堆放影响燃烧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垃圾处理的固体垃圾焚烧装置,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进风口,所述炉体上固定连接有热交换箱,所述炉体内设置有燃烧箱,所述热交换箱内固定连接有导料筒,所述导料筒上转动连接有与其共轴的离心筒,所述离心筒与导料筒连通,所述热交换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斗,所述进料斗的下端开口延伸至热交换箱内并与离心筒连通,所述炉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驱动端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竖直向上延伸至离心筒内,并且所述转动轴通过连接杆与离心筒固定连接,所述离心筒的内壁上交错设置有多组排料机构;
每组所述排料机构包括固定杆、导料板、支撑弹簧和电磁铁,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于离心筒的内壁上,所述导料板位于固定杆的正上方,并且所述导料板通过铰链铰接于离心筒的内壁上,所述导料板与固定杆之间通过支撑弹簧连接,所述电磁铁固定连接于导料板的下表面,所述固定杆靠近电磁铁的一端由磁性材料制成,并且与所述电磁铁异极相对;
所述导料筒上设置有用于为电磁铁供电的通电机构。
优选的,所述通电机构包括轴流风轮、环形固定座、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导电环,所述轴流风轮活动套接于导料筒的周侧壁上,所述环形固定座固定连接于热交换箱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导电环固定连接于环形固定座上,所述第一导电环的正上方设置有第二导电环,所述第二导电环与轴流风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环与外界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环与电磁铁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电环与第二导电环接触时,使得所述电磁铁通电。
优选的,所述转动轴贯穿导料筒设置,所述导料筒内设置有螺旋输送叶片,所述螺旋输送叶片固定连接于转动轴上。
优选的,所述转动轴上固定连接有分散板,所述分散板采用斗笠状结构,并且所述分散板设置于导料筒的底部开口出。
优选的,所述导料筒与热交换箱之间形成排烟通道,所述炉体的上端连通有排烟管,所述排烟管的输出端延伸至排烟通道内,所述热交换箱的上端面位于排烟通道位置处设置有开口。
优选的,所述燃烧箱的底面呈向上拱起的斜面,并且所述燃烧箱的底部侧壁上设置有排渣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树佳,未经郑树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325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