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外线加热管成型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20205.8 | 申请日: | 2022-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45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叶明朝;胡玉莹;吕卜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蒯科砾工业加热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42 | 分类号: | H05B3/42;H05B3/14;C03B33/06;C03C23/00;C03C17/42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元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79 | 代理人: | 司志红 |
地址: | 232200 安徽省淮***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线 热管 成型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外线加热管成型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01、石英玻璃管的预处理;步骤S102、石英玻璃管表面镀膜;步骤S103、石英玻璃管外壁涂覆导热涂料;步骤S104、装配发热丝。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根据所述红外线加热管成型工艺制成的红外线加热管。本发明公开的红外线加热管成型工艺简单,操作控制方便,成本低;通过该成型工艺制成的红外线加热管热转换速度快、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加热元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线加热管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红外加热管是采用热辐射的方式使被加热物质吸收能量,以加剧分子运动,从而提升温度的设备。目前,一般的红外线加热管是通过在管上涂覆反射层来提高红外管的加热效率的,但是由于一般的反射层反射效率不高,导致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热能通过管辐射散失掉了,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因此,为了提高能量利用率和热传递效率,开发新型红外加热管及其成型方法势在必行。
目前,很大一部分红外线加热管的反射层是通过在加热管表面喷涂氧化层而得到的。市面上的这类红外线加热管表面的反射层的反射率较低,不足50%,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会逐渐衰减;另外喷涂的氧化层附着力差,易脱落,且由于红外线加热管长期处于高温下工作,加速了氧化层的老化和脱落,从而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现有的红外线加热管的成型方法工艺复杂,成本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120355870.2公开了一种红外线快速加热管,其采用陶瓷管作为芯管,其外壁上覆盖有隔热陶瓷纤维纸,陶瓷纤维纸上涂覆有碳化硅红外线复合材料,电热丝外绕于覆盖有碳化硅红外线复合材料的陶瓷管的外壁上,电热丝外装有透明玻璃管”。该技术能有效提高水加热的热效率,但该技术的加热管在设计上采用玻璃管与电热丝之间由固体填充料密实填充,由于热胀冷缩效应,实际应用时,玻璃管在加热时容易破裂、爆裂,导致加热管失效。另一方面,该技术由于玻璃管自身的材质一般不容易让红外线穿过,红外线无法轻易穿透玻璃管,红外线向外部的辐射通量较小,导致发热效率较低,待加热的水温升慢,反而使热能积聚在玻璃管内,有时候温度过高容易烧毁电热丝。
因此,开发一种工艺简单,操作控制方便,成本低的红外线加热管成型工艺,通过该成型工艺制成的红外线加热管热转换速度快、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操作控制方便,成本低的红外线加热管成型工艺,通过该成型工艺制成的红外线加热管热转换速度快、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红外线加热管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石英玻璃管的预处理:按实际需求对石英玻璃管进行切割,得到符合要求规格长度的石英玻璃管,接着对切割好的石英玻璃管进行清洗、干燥;
步骤S102、石英玻璃管表面镀膜:将经过步骤S101制成的石英玻璃管置于镀膜设备中进行镀膜;
步骤S103、石英玻璃管外壁涂覆导热涂料:在经过步骤S102制成的石英玻璃管外壁涂覆导热涂料,在70-80℃下固化1-2小时;
步骤S104、装配发热丝:将发热丝、支架和经过步骤S103制成的石英玻璃管进行装配,并在发热丝和石英玻璃管壁之间的空隙内填充导热材料。
优选的,步骤S101中所述清洗具体为:首先使用有机溶剂清洗,干燥后,再用清洗剂清洗,最后用水洗净。
优选的,所述有机溶剂为乙醇、丙酮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的,所述清洗剂包括如下按重量份计的各组分:N,N-二(2-羟乙基)-2-氨基乙磺酸钠5-8份、甜菜碱2-4份、羟丙基壳聚糖1-3份、水60-8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蒯科砾工业加热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蒯科砾工业加热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202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