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化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界面传热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15746.1 | 申请日: | 2022-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25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东;曹炳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5/14 | 分类号: | C09K5/14;C23C26/00;C23C3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任晓云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化 金属材料 有机 材料 界面 传热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化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界面传热的方法,属于强化传热领域。本发明的方法是将电声耦合材料用于金属/有机界面处,作为连接电子与声子导热的桥梁,其中金属材料与电声耦合材料之间以电子导热为主,有机材料与电声耦合材料之间以声子导热为主,强化电子‑声子界面热输运,实现金属/有机界面强化传热。本发明的方法有助于增强金属/有机界面传热性能,提高热界面材料、纳米流体、固液相变材料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强化传热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强化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界面传热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有机界面传热广泛存在于能量产生、转化、传输领域。热界面材料是以有机材料为基底,通过添加高导热填料增加其热导率,用于填充间隙,而金属微纳米颗粒是其中一种常用的高导热填料。金属微纳米颗粒与有机材料之间形成了大量的界面,造成了大量掺杂金属颗粒而热界面材料导热性能提升有限的局限。纳米流体是将高导热颗粒添加于水或油等有机液体中,提升流体的热导率。金属微纳米颗粒与有机液体接触时会有很大的界面热阻。固液相变材料是固液相变储热的介质,由于相变的热导率较小,一般通过在相变材料内部构建金属肋片或添加金属颗粒,增加其热导率。大量的金属/有机界面使热源与相变材料之间的温差增加,降低了热能存储的效率。总而言之,这些界面传热瓶颈最终导致材料和器件可靠性降低。因此,加强界面热输运是许多前沿技术领域面临的技术挑战。
尤其对于金属/有机界面,从微观导热机制看,金属是电子导热主导,导热硅脂是声子导热主导,二者能量传递机制不同,造成了巨大的界面热阻。为了增强金属/有机界面传热,人们通常采用强化界面声子传输的方法,在界面处插入一层中间材料,用于增加声子态密度匹配性和增强界面结合强度。但是这种方法仅仅是从声子的角度出发,而金属内部的主要载热子为电子,因此对界面强化传热的效果有限。如何强化电子-声子界面热输运是金属/有机界面强化传热的关键。
发明内容
为了强化金属/有机界面传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强化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界面传热的方法。本发明的方法是将电声耦合材料用于金属/有机界面处,作为连接电子与声子导热的桥梁,其中金属材料与电声耦合材料之间以电子导热为主,有机材料与电声耦合材料之间以声子导热为主,强化电子-声子界面热输运,实现金属/有机界面强化传热。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强化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界面传热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金属材料和有机材料界面处引入一层电声耦合材料。
上述的方法中,所述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以平面形式相连;或,
所述金属材料分散在有机材料基质中。
所述电声耦合材料为导电性能介于金属材料与有机材料之间的材料,包括导电聚合物、离子液体或液态金属。
所述导电聚合物为主链具有共轭主电子体系,可通过掺杂达到导电态的材料;具体可为聚乙炔、聚噻吩、聚吡咯、聚苯胺、聚苯撑、聚苯撑乙烯或聚双炔;
所述离子液体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所述阳离子为季铵盐离子、季鏻盐离子或咪唑盐离子;所述阴离子为卤素离子、四氟硼酸根离子或六氟磷酸根离子;更具体可为1-乙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
所述液态金属为熔点在室温的纯金属或合金;具体可为镓、镓铟、镓铟锡、镓铟锡锌、铟、铟锡、铋铟锡或铋铟锡铅;更具体可为镓铟合金。
上述的方法中,所述金属材料和所述电声耦合材料以金属键、共价键或范德华力相连;
所述电声耦合材料和所述有机材料以共价键、氢键或范德华力相连。
上述的方法中,所述金属材料和所述电声耦合材料的连接方法为浸泡、旋涂、磁控溅射、高温腐蚀或电镀;
所述电声耦合材料和所述有机材料的连接方法为浸泡、旋涂、磁控溅射、高温腐蚀或电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157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