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盐酸二甲双胍连续合成系统及连续化合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15447.8 | 申请日: | 2022-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03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洪浩;洪亮;陶建;陈富荣;王帆;戴睿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凯莱英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J19/00;C07C277/08;C07C279/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张美月 |
地址: | 300467 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盐酸 二甲双胍 连续 合成 系统 化合 成方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盐酸二甲双胍连续合成系统及连续化合成方法。盐酸二甲双胍连续合成系统包括:连续进料单元和卧式双轴反应装置。卧式双轴反应装置包括可相向转动的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对应位置的搅拌叶相互啮合,第一搅拌轴包括第一搅拌盘和第一搅拌叶,第一搅拌盘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搅拌叶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二搅拌轴包括第二搅拌盘和第二搅拌叶,第二搅拌盘的轴线与第二搅拌叶之间的夹角为锐角。采用上述连续化合成装置制备盐酸二甲双胍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周期,减少溶剂用量和固体物料堵塞的风险,还能够提高整个工艺的安全性、且对环境友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盐酸二甲双胍的制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盐酸二甲双胍连续合成系统及连续化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盐酸二甲双胍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不但对Ⅱ类糖尿病有独特的治疗作用,且药理研究证明,它还有明显的降血压和降低血液中的谷胱甘肽和肝脏中Mg2+浓度的作用,有保护肝脏的功能。动物试验证明,盐酸二甲双胍还有明显的减肥作用。因此,盐酸二甲双胍是一个具有广谱治疗作用的化学合成物质,临床上被用作降糖药。盐酸二甲双胍的合成的方法主要有溶媒法和熔融法,合成路线如下:
。
1)溶媒法:将双氰胺和盐酸二甲胺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入溶媒(如异戊醇、正戊醇、正己醇和环己醇等)以使上述反应原料溶解。在加热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过程中不断析出固体,待反应结束后,将固液混合物冷却、过滤,得到盐酸二甲双胍的粗品。
2)熔融法:把双氰胺和盐酸二甲胺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通过加热将上述反应原料变成熔融态。反应过程中不断析出固体,待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的固体进行冷却、溶解、重结晶、抽滤及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状盐酸二甲双胍。
现有的连续化溶剂法虽然能够解决设备规格大,副反应较多的问题,但是由于盐酸二甲双胍产品易以固体的形式析出,进而容易堵塞排料通道,造成无法出料的问题。现有的熔融法,一种是用熔点仪进行的小试数据,一种一般是用双螺杆挤出机。用熔点仪的方法无法放大。用双螺杆挤出机一方面容易在两个螺杆螺距中填满物料,导致体系失去推动力,无法被挤出,另一方面无法解决长时间反应固体在螺杆中抱死无法出料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同时满足连续化生产和固体物料堵塞排料通道风险较低的盐酸二甲双胍的合成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盐酸二甲双胍连续合成系统及连续化合成方法,以解决现有的盐酸二甲双胍连续合成系统应用于高固含量反应体系时,长时间反应过程存在中固体物料容易发生堵塞,无法出料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盐酸二甲双胍连续合成系统,盐酸二甲双胍连续合成系统包括:连续进料单元和卧式双轴反应装置。连续进料单元设置有双氰胺出口、二甲胺盐酸盐出口和液体物料出口;卧式双轴反应装置包括可相向转动的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对应位置的搅拌叶相互啮合,卧式双轴反应装置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分别与双氰胺出口、二甲胺盐酸盐出口和液体物料出口连通,以使反应物料连续进入卧式双轴反应装置;搅拌叶包括第一搅拌叶和第二搅拌叶,卧式双轴反应装置包括:壳体、第一搅拌轴、第二搅拌轴;第一搅拌轴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搅拌杆、第一搅拌盘和第一搅拌叶,第一搅拌轴设置在壳体的内部,并沿壳体的轴向延伸;第二搅拌轴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搅拌杆、第二搅拌盘和第二搅拌叶,第二搅拌轴也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且与第一搅拌轴平行设置;第一搅拌盘的轴线和第一搅拌叶呈第一锐角设置,第二搅拌盘的轴线和第二搅拌叶呈第二锐角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锐角和第二锐角分别独立地选自1~15°。
进一步地,壳体为中空的两个连通的圆柱体,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相应地设置在两个圆柱体的轴线位置,且第一搅拌叶和第二搅拌叶与壳体之间的最小间距为3~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凯莱英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凯莱英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154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