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ResNet的屋面钢板结构载荷评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87330.3 | 申请日: | 2022-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17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谷永辉;刘昌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捷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30/27;G06F30/13;G06N3/04 |
代理公司: | 青岛致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6 | 代理人: | 马明月 |
地址: | 264200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resnet 屋面 钢板 结构 载荷 评估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ResNet的屋面钢板结构的载荷评估方法。本方法包含以下几个步骤:使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屋面的钢板结构进行有限元仿真,确定应变采集位置,并得到不同载荷对应的应变值;对获得的应变值进行数据筛选、清洗,建立屋面板材机构载荷‑应变数据库,并划分训练集与测试集;使用ResNet34对训练集数据训练,并在测试集进行测试,得到测试结果;并使用平均相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完成数据预处理后,使用训练集对ResNet34模型进行训练,在测试集上对模型进行评估;然后将训练好的ResNet模型用于屋面钢板结构的载荷预测。本发明对屋面钢板结构载荷进行了准确的检测,实用性强,比传统计算载荷的方法准确度高。可广泛应用于屋面钢板结构载荷计算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屋面钢板结构载荷计算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ResNet的屋面钢板结构载荷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屋面改造过程中,采用钢板屋面施工法为主要的施工工艺。在实际的过程中,屋盖刚度的增大能影响结构整体刚度,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国内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该结构类型进行有限元整体静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是现今辅助试验研究的一种必要手段,能弥补试验分析耗时、参数分析有限、耗费人力资金等缺点。
国外对屋面钢板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中期,最早是使用胶合板材作为屋面板;到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建筑行业开始使用钢板作为屋面,并且对不同的屋面钢板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屋面钢板的厚度,钢板的尺寸等等进行有限元与实验分析。得到钢板结构在不同环境,不同地理位置等条件下,钢板承载力的大小。
对于钢板承受载荷的测量,一般分为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工程中的直接法一般是使用力传感器,但是力传感器有一定的缺点。力传感器本身的质量较大,对于测量质量较小的钢板时,力传感器会影响测量的载荷大小。并且力传感器的精度不高,采集的载荷容易出现误差。因此,在工程中,一般都采用间接法计算载荷。使用应变片或光纤光栅测量不同加载载荷对应的应变值,再通过载荷标定方程等方法,计算标定矩阵,得到载荷值。但是载荷标定方程无法很好的表现出非线性因素,由于实际的钢板测量会出现温度、湿度等影响。会导致应变与载荷之间并非完全的线性关系。因此,使用神经网络方法计算屋面钢板载荷。传统的深度神经网络参数较多,训练时间较长,容易出现过拟合。综合考虑之下,本发明采用ResNet34的房屋钢板结构载荷评估方法,加入应变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完成更高精度的屋面钢板载荷计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两个:(1)解决在传统的载荷计算方法中,对屋面钢板载荷计算精度较低的问题。(2)辅助计算屋面钢板的承载力,提升屋面钢板载荷计算的精度。基于以上两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ResNet34的屋面钢板载荷评估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ResNet34的屋面钢板结构载荷评估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根据屋面钢板的实际结构,进行受力分析与结构模型建立,并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建立屋面钢板结构模型;
步骤2: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中进行有限元仿真,选择载荷加载位置,并施加多次不同大小的载荷,采集载荷加载时对应的钢板结构所有有限元结构的应变,建立屋面钢板的载荷-应变数据库;
步骤3:选择实验时的光纤光栅布点的位置;根据实验的布点位置,清洗并筛选出仿真时对应的应变值,并进行数据预处理;
建立模型的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步骤4:使用训练集训练ResNet34模型,将二维的网络修改为一维网络,输入维度改为应变总数;
步骤5:使用测试集测试训练好的ResNet34的性能,然后将模型用于屋面钢板结构的载荷评估,并输出平均相对误差。
上述方案中,步骤2,对屋面钢板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其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捷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捷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873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