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回热式储能发电方法及其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79175.0 | 申请日: | 2022-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523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王亮;张涵;陈海生;彭珑;凌浩恕;张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1K27/00 | 分类号: | F01K27/00;F01K3/00;F25B1/10;F25B41/40;F25B9/06;F25B43/00;F25B39/00;F25D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王娜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热式储能 发电 方法 及其 系统 | ||
1.一种回热式储能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储能过程中,使用电能制得低温冷能,并从热源中吸收高温热能,并储存获得的热能和冷能,具体方法如下:
次高温的液体蓄热工质从次高温液体蓄热罐(12)中流出,并进入热源余热换热器(17)中吸收热能至高温态,高温的液体蓄热工质携带着热能流入高温液体蓄热罐(13)中存储;
常温常压的气体工质流入多级间冷制冷压缩机构压缩至较高温度和较高压力,经过间冷换热机构将压缩热排散到环境中;经过多级压缩和多级间冷的常温高压气体工质,流入制冷膨胀机组(19)膨胀至低温常压态;随后低温常压的气体工质流入冷能回收换热器(16)释放冷能至常温常压态;常温常压的气体工质再次进入多级间冷压缩机内,重复该释放冷能过程,不断的产生低温冷能;同时,液体蓄冷工质受驱动地从常温液体储罐(10)中流出,进入冷能回收换热器(16)吸收冷能至低温状态,低温的液体蓄冷工质流入低温液体蓄冷罐(9)中存储;
在释能过程中,将存储的高温热能和低温冷能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具体方法如下:
驱动低温液体工质从低温液体蓄冷罐(9)中流出,流入低温换热器(1)中释放冷能;同时驱动高温液体工质从高温液体蓄热罐(13)中流出,流入高温换热器(4)释放热能;
室温常压的气体工质流入低温换热器(1)中,吸收冷能至低温常压状态后,流入释能压缩机组(2)压缩至常温高压状态;常温高压气体流入中间换热器(3)吸收热能后到达次高温高压状态;随后,次高温高压的气体工质进入高温换热器(4)吸收高温热能至高温高压状态,高温高压的气体工质进入释能膨胀机组(5)膨胀做功至次高温低压状态;次高温低压的气体工质进入中间换热器释放余热至常温低压状态;释能膨胀机组(5)驱动连接释能发电单元(6),从而将电能释放出来;
上述常温常压的气体工质重新进入低温换热器(1)吸收冷能,重复该释能发电过程,不断的将存储的高温热能和低温冷能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
在储能过程中,
制冷回路驱动单元(18)驱动所述多级间冷制冷压缩机构;
且,所述多级间冷制冷压缩机构包括至少三个制冷压缩机组;所述多级间冷制冷压缩机构包括:第一制冷压缩机组(20)、第二制冷压缩机组(21)和第三制冷压缩机组(22);所述间冷换热机构包括至少三个间冷换热器;所述间冷换热机构包括:第一间冷换热器(23)、第二间冷换热器(24)和第三间冷换热器(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热式储能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释能过程中,经过所述释能膨胀机组(5)膨胀后的气体中的余热由余热排散换热器(7)排散到大气环境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热式储能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为热电厂;
水工质受驱动地流入热电厂的锅炉(27),该水工质吸收锅炉(27)中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至高温高压蒸汽态,高温高压的水蒸气经过汽轮机(28)的膨胀至低温低压态;
当用电负荷低时,汽轮机(28)的排汽通过管道回到锅炉(27)以吸收热量,吸收的所述热量流入热源余热换热器(17)释放热能后至低温低压液态或汽水混合物状态后,进入凝汽器(30)冷凝成液态,再重新被泵至锅炉(27)中吸收燃烧热;汽轮机(28)与热电厂发电机(29)传动相连以发电;其中,热电厂低负荷输出电能,汽轮机排汽中的余热被回收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7917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