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纵缝嵌塞与监测复位装置及纵缝嵌塞复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76400.5 | 申请日: | 2022-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867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高潮;王志伟;张志军;于琦;于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B1/98;E04H9/02;G01C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康艳艳 |
地址: | 10003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缝嵌塞 监测 复位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纵缝嵌塞与监测复位装置及纵缝嵌塞复位方法,纵缝嵌塞与监测复位装置包括:第一面板,第一面板上设有多个导向座;第二面板,与第一面板相对设置;绞线,绕设在导向座上,绞线的第一端连接有绞线端座,绞线端座与第二面板固定连接,绞线的第二端伸出第二面板与第一面板之间的空间且连接有紧固装置,紧固装置能够收紧及释放绞线;弹性组件,设置有若干组,弹性组件设置在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且弹性组件的第一端与第一面板固定连接,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与第二面板固定连接;气柱,设有两组,一组气柱的连线与另一组气柱的连线相交成十字,每组气柱包括至少两个气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纵缝嵌塞与监测复位装置及纵缝嵌塞复位方法。
背景技术
由制作误差、安装工艺需求等原因导致的缝隙常见于传统与现代建筑结构中,特别是垂直于地面的纵向缝隙,在传统建筑梁-柱榫卯节点与现代建筑装配式结构中广泛存在。带缝工作已成为结构构件的常见工作状态,在漫长的服役周期中,自重、地震荷载等,会增大缝隙;环境因素对于材料的影响,同样会造成上述构件间缝隙增大。如若缝隙较大则会导致构件的连接松动,在地震过程中导致构件的水平摆动甚至扭转,对建筑抗震是极为不利的。尽管一些纵向缝隙会通过添加嵌塞装置予以加固或补强,但类似的装置功能单一,嵌塞效果有限,未能很好地满足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纵缝嵌塞装置嵌塞效果不好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嵌塞效果好、能够满足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的纵缝嵌塞与监测复位装置及纵缝嵌塞复位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纵缝嵌塞与监测复位装置,包括:第一面板,所述第一面板上设有多个导向座;第二面板,与所述第一面板相对设置;绞线,绕设在导向座上,所述绞线的第一端连接有绞线端座,所述绞线端座与所述第二面板固定连接,所述绞线的第二端伸出所述第二面板与所述第一面板之间的空间且连接有紧固装置,所述紧固装置能够收紧及释放所述绞线;弹性组件,设置有四组,所述弹性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二面板之间且分别靠近所述第二面板的边角,且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面板固定连接,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面板固定连接;气柱,设有两组,一组气柱的连线与另一组气柱的连线相交成十字,每组所述气柱包括两个气柱,所述第一面板上对应每个所述气柱设有一个气道及与所述气道的第一端连通的气槽,所述气柱为第一端设有开口、第二端封闭的弹性中空柱体,所述第一面板上环绕所述气槽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气柱的第一端嵌在所述第一限位槽中且所述开口与所述气槽相对,所述气柱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面板抵接,所述气道的第二端设有气嘴,所述气嘴连接有气压表。
可选地,每组所述弹性组件对应设置一条所述绞线,每组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一端的中心设有一个所述导向座,每组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二端的中心设有一个所述绞线端座,所述绞线穿过所述弹性组件的第一端并绕过所述导向座后与所述弹性组件的中轴线共线地穿设在所述弹性组件中。
可选地,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弹簧座和弹簧,所述弹簧座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板上,所述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弹簧座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面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座包括环形本体以及连接在所述环形本体上的多个支腿,相邻的两个支腿之间适于所述绞线穿过。
可选地,所述绞线端座包括连接座以及与所述连接座固定连接的夹具,所述绞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夹具中,所述连接座与所述第二面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导向座设有中心通孔以及与所述中心通孔贯通的至少两个导向底孔,所述导向底孔设在所述导向座的与所述第一面板相连的一端,所述绞线穿过所述中心通孔及所述导向底孔或者依次穿过两个所述导向底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面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紧固装置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孔中,所述绞线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动轴上;驱动结构,与所述转动轴连接,能够驱动所述转动轴绕其轴线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764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