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NiS/石墨烯@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56565.6 | 申请日: | 2022-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88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白玉林;陈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8;H01M4/587;H01M4/62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谢欢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nis 石墨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NiS/石墨烯@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采用了硫化镍、氧化石墨烯和碳源进行复合,通过凝胶碳化后得到多孔碳,多孔碳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实现了氧化石墨烯和硫化镍的附着;且多孔碳具有交联孔洞结构,与硫化镍复合后,硫化镍附着在多孔碳上提升了自身与多孔碳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导电能力;本发明采用多孔碳来替代石墨烯,在还原的氧化石墨烯、硫化镍与多孔碳共同作用下,使得其导电性能接近NiS@石墨烯材料,继而在降低石墨烯用量、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的同时,得到导电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NiS/石墨烯@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工作电压高、体积小、质量轻、能量高、无记忆效应、无污染、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的优点,因此是被逐渐发展起来的理想能源;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通过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来进行工作,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嵌,再经过电解质嵌入至负极,此时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可见为提升并优化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至关重要。
硫化镍(NiS、Ni3S2、NiS2、Ni3S4等)属于窄带隙过渡金属半导体,其纳米颗粒是一种典型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优良的导电性,且储量丰富,价格低廉,易于加工制备,是一种潜在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与碳材料相比,硫化镍中的硫能够和金属锂发生可逆的反应,该反应提供可逆容量,其过程为:NixSy+2yLi→xNi+yLi2S;虽然该反应可提供较高的容量,但由于脱嵌锂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大,造成电极活性物质从集流体上脱落,引起容量的迅速衰减,同时纯的硫化镍纳米颗粒易于团聚且导电性差、循环使用性能差,大大地限制了其性能的发挥。
现有技术通过石墨烯对硫化镍进行技术改性,得到石墨烯@硫化镍复合材料,而由于应用于电极材料的石墨烯价格普遍昂贵,其制得的石墨烯@硫化镍复合材料不利于工业化推广生产,所以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研究还是旨在通过石墨烯对碳材料的改性,以实现电极材料电性能的改善和提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NiS/石墨烯@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采用了硫化镍、氧化石墨烯和碳源进行复合,通过凝胶碳化后得到多孔碳,多孔碳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实现了氧化石墨烯和硫化镍的附着;且多孔碳具有交联孔洞结构,与硫化镍复合后,硫化镍附着在多孔碳上提升了自身与多孔碳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导电能力;本发明采用多孔碳来替代石墨烯,在还原的氧化石墨烯、硫化镍与多孔碳共同作用下,使得其导电性能接近NiS@石墨烯材料,继而在降低石墨烯用量、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的同时,得到导电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NiS/石墨烯@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含镍的盐、硫源和表面活性剂混合,然后进行溶剂热反应,得到硫化镍;
(2)将碳源溶液和氧化石墨烯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步骤(1)制得的硫化镍,经充分混合后,去除残留气泡并蒸发溶剂,得到硫化镍/氧化石墨烯凝胶;
其中,所述碳源溶液中碳源与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2-6:100,碳源与氧化石墨烯的质量比为1:0.05-0.1,碳源与硫化镍的质量比为1:0.5-1;
(3)向步骤(2)的硫化镍/氧化石墨烯凝胶上滴加致孔剂KOH,然后于氮气气氛中,先于400-700℃下加热1.5-3h,再于900℃下炭化0.5-1h后冷却至室温,得到NiS/氧化石墨烯@碳复合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565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