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材料二次胶接装置及胶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45731.2 | 申请日: | 2022-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93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王轩;原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民航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65/48 | 分类号: | B29C65/48 |
代理公司: | 天津心知意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60 | 代理人: | 赵雪红 |
地址: | 3000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材料 二次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二次胶接装置及胶接方法,所述胶接装置包括胶层加热系统由金属网栅、环氧树脂胶层、温度控制器组成,金属网栅铺贴在两层环氧树脂胶膜之内构成自加热复合胶膜,金属网栅连接温度控制器实现对复合胶膜的温度控制;胶层加压系统由固定支座、密封滑块、测微头、固定支架、步进电机、PLC控制器组成,步进电机一端连接PLC控制器,一端连接测微头末端微调旋钮来控制密封滑块的移动,实现对胶层压力的控制;密封结构由密封盖板、密封挡板、螺栓组成,密封盖板与密封挡板限制胶层的流动;本发明的装置及方法采用非热压罐工艺,实现复合材料的二次胶接,节约了制造成本且耗能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胶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材料二次胶接装置及胶接方法。
背景技术
复合材料结构制造离不开各零件或部件的连接。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胶接工艺技术得到日益广泛应用。复合材料较金属具有提高结构整体性的优势,但由于设计、工艺、成本及使用维护等需要或限制,分离面、口盖等结构都是无法避免的存在,需要通过连接技术来解决。在航空航天产品中采用胶接连接取代传统的铆接、螺栓连接和焊接,胶接连接是利用胶粘剂将不同的零件连接成不可拆卸的整体,可以减轻结构件质量,外形平整光滑,不会产生因制孔导致的应力集中,改善疲劳强度,兼能连接两种不同材料,并具有良好的抗化学腐蚀能力、胶接工艺简便、可缩短生产周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异形件、结构复杂件、薄壁结构等。
目前复合材料加筋壁板结构多采用预浸料-热压罐工艺,包括共固化,共胶接与二次胶接,是目前复合材料加筋壁板结构整体成型工艺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技术。但是,由于热压罐具有设备价格高昂、能源消耗大、运行成本高、对模具要求高等缺点,导致热压罐工艺制造成本高。并且在热压罐工艺条件下,二次胶接使得构件进罐次数增加,导致构件的力学性能下降。
非热压罐工艺是一种低成本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通常采取烘箱或电热毯方式进行加热、采取真空袋抽真空的方式进行加压,以此来降低复合材料制造成本。然而,采取非热压罐工艺时,由于烘箱与电热毯加热都属于外部加热,胶层内部易产生温度梯度,使得胶层受热不均匀,固化不充分;使用真空袋施加压力较低,无法满足二次胶接固化工艺所需压力,导致胶层孔隙率过高,胶接结构件质量存在缺陷。采用传统非热压罐工艺二次胶接下得到的胶接构件的力学性能低于热压罐工艺。
因此,在节约制造成本的条件下,采取非热压罐工艺进行二次胶接时,如何得到胶接性能良好的胶接构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亟需开发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复合材料二次胶接装置与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二次胶接装置及胶接方法。本发明提供的胶接装置在环氧树脂胶膜固化过程中可提供均匀且充分的温度场与压力场,获得固化充分、性能良好的胶接构件;同时该胶接方法可实现对不同温度,不同压力的控制,满足不同固化条件下的工艺需求。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复合材料二次胶接装置,包括胶层加热系统、胶层加压系统、密封结构。
所述胶层加热系统包括温度控制器、金属网栅以及贴合在金属网栅上下表面的环氧树脂胶膜,所述温度控制器包括直流稳压电源;所述金属网栅通过两组导线分别连接直流稳压电源正负极,组成闭合回路。
所述胶层加压系统包括固定支座,固定支座上设有密封滑块,密封滑块的端部与测微头的前端连接;所述测微头末端的微调旋钮连接步进电机,步进电机与PLC控制器连接。
所述密封结构包括密封盖板和密封挡板,所述密封盖板与密封挡板分别通过螺栓与固定支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测微头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到固定支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挡板与金属网栅之间设有铜电极,导线的一端与铜电极连接,另一端与直流稳压电源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支座上设有导轨,密封滑块在导轨上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民航大学,未经中国民航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457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