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轮缘驱动技术的翼缘融合推进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29467.3 | 申请日: | 202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760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黄维康;张卓然;高华敏;黄文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27/22 | 分类号: | B64C27/22;B64C3/36;B64C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曹洪进 |
地址: | 21001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轮缘 驱动 技术 融合 推进 结构 | ||
1.一种基于轮缘驱动技术的翼缘融合推进结构,其特征在于:采用机翼前后翼缘均有分布式融合推进结构的设计,即机翼的前后翼缘都并列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棱形流道结构,流道中安装有推力风扇,流道和机翼融合在一起,其截面较小,内径不超过传统机翼气动结构的厚度,约400mm;
机翼前后翼缘的流道中安装有由轮缘电机驱动的电动涡轮风扇,风扇为多桨叶的外径大叶剖面型,桨叶数量大于等于5;轮缘驱动技术所需的轮缘电机的转子和电动涡轮风扇集成在一起,风扇的外围是电机的转子,轮缘电机通过棱形支架固定在棱形流道的导管壁中,采用风冷散热;
机翼前翼缘处的流道的下沿和机翼上沿融为一体,流道上沿连成一片成辅翼结构;轮缘电机和风扇安装在辅翼和机翼形成的收缩喷管状结构的前端;
机翼的后翼缘处的流道安装在靠近机身的机翼根部尾端非襟翼处,流道进口分为从机翼上沿进气和下沿进气两条,上进气流道比下进气流道长,两条进气流道沿着机翼尾部翼缘合并形成类Y形,上进气口比下进气口大,尾部流道上进气口的下沿和下进气口的上沿和机翼尾部融合,形成夹角空间;而多个并排的流道的外沿部分连成上下两片并形成收缩状喷管结构;流道汇合处安装有轮缘电机驱动的电动涡轮风扇;流道喷口通过支撑筋及隔板和机翼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轮缘驱动技术的翼缘融合推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机翼前翼缘处的流道上沿和机翼前翼缘上沿的弧度部分形成进口大出口小的喇叭状流道结构,流道的进口端上沿底部和机翼前翼缘上沿面形成的流道进口较大,流道的出口端在机翼前翼缘上沿弧顶处成收缩状;
后翼缘流道的上进气口和下进气口处有挡板,挡板固定位置在流道汇合前即轮缘电机基座前部,挡板可以上下转动,挡板外翻则成为流道的外沿流道壁,流道上下两个进气口挡板的开关角度可以根据飞行速度和进气速度改变大小,转动所需的小型伺服电机安装在后翼缘流道进气口的夹角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轮缘驱动技术的翼缘融合推进结构,其特征在于:电动涡轮风扇的中心由固定的支撑轴连接在机翼尾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轮缘驱动技术的翼缘融合推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机翼尾部翼缘的流道数量小于机翼前端翼缘的流道;机翼的前翼缘融合推进结构主要负责提供推力,机翼的后翼缘融合推进结构一方面提供推力,另一方面具有对机身和机翼根部的边界层抽吸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轮缘驱动技术的翼缘融合推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前翼缘融合结构的轮缘电机引线从辅翼经过,后翼缘融合结构的轮缘电机引线和伺服电机引线从隔板经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946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