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链条不同步偏差自动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28193.6 | 申请日: | 2022-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522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肖坤;王雁飞;吴贵生;张磊;李国涛;李晓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23 | 分类号: | G01M13/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金海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链条 不同步 偏差 自动检测 系统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链条不同步偏差自动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其中前者包括控制器、增量型脉冲编码器、显示屏、多个节距组,各节距组均匀设在链条的延伸方向上,节距组包括第一节距、第二节距、连接第一节距与第二节距的摆杆,第一节距和第二节距分别设在两侧链条上且相对;设定一节距组为一号节距组,一号节距组的第一节距和第二节距上均设有具有检测头的初始检测支架,靠近两个链条的两墙板上均设有初始接近开关;摆杆的两端均设有检测特征点,两墙板上设有两个相对的检测接近开关;增量型脉冲编码器与驱动电机相对,初始接近开关、检测接近开关、增量型脉冲编码器、显示屏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本发明能够自动检测出不同步偏差,提高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程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链条不同步偏差自动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工程机械制造中,产品输送系统往往涉及到双链驱动输送系统或双皮带驱动输送系统,即采用一套驱动电机带动双链或双皮带等设备在工序之间输送产品进行相应增值工作。但是,这种输送系统在长期运行中,因自身材质、自身变形、相互磨损、轨道变形、润滑油缺失等因素导致双链或双皮带不同步累计偏差越来越大,需维修工定期维护保养。
针对上述不同步累计偏差问题,现有技术中是先制作专用测量工具,而后安排维修工定期对双链或双皮带在工序间和总长度上进行尺寸测量,然后通过测量数据分析,得出工序偏差和总长度偏差,将上述各偏差分别与各自对应的偏差标准做对比,确认是否需要调整和维护设备,以防止偏差过大,避免造成产品脱线危险。
现有的双链条的不同步偏差检测是采用人工测量的模式,需针对不同的双链驱动输送系统制作专用的测量工具,工具不具备通用性;同时,采用人工测量,需设备停止运行时才能测量,使得测量周期长,工作量大,导致效率不高。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双链条不同步偏差自动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实现对上述偏差的自动检测,以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链条不同步偏差自动检测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检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链条不同步偏差自动检测系统,其包括控制器、增量型脉冲编码器、显示屏、多个节距组,各节距组均匀设置在链条的延伸方向上,所述节距组包括第一节距、第二节距、摆杆,第一节距设置在一侧链条上,第二节距设置在另一侧链条上,第一节距与第二节距相对设置;第一节距与第二节距之间通过所述摆杆相连;设定其中的一个节距组为一号节距组,所述一号节距组的第一节距和第二节距上均设置有初始检测支架,靠近两个链条的两墙板上均设置有初始接近开关,所述初始检测支架上设置有供所述初始接近开关识别的检测头;所述摆杆的两端均设置有检测特征点,两所述墙板上设置有两个相对的检测接近开关,两所述检测接近开关分别用于识别两个检测特征点;所述检测接近开关靠近所述初始接近开关设置,所述初始接近开关、所述检测接近开关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增量型脉冲编码器与用于驱动两所述链条运行的驱动电机相对,所述增量型脉冲编码器、所述显示屏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地,其还包括报警器,所述报警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报警器为蜂鸣器。
优选地,所述报警器为声光报警器。
优选地,所述显示屏为触摸显示屏。
一种基于上述双链条不同步偏差自动检测系统的检测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双链条运行,初始接近开关先识别到初始检测支架上的检测头,控制器便以此为依据按照顺序命名位于各相邻两摆杆之间的每一节链条,实现测量的数据与每一节链条的一一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81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配酸装置
- 下一篇:一种聚光集热与热化学储能一体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