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心房动态超速起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210020201.2 | 申请日: | 2022-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69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金炼;黄敏;黎贵玲;王建飞;方成;熊健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丹源医学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N1/362 | 分类号: | A61N1/362;A61N1/365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曹兆霞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心房 动态 超速 起搏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心房动态超速起搏装置,在识别到心房感知事件后,数据统计模块依据历史心房间期计算当前平均心房间期并进行存储;起博控制模块从存储模块获取当前平均心房间期并计算当前超速起搏间期,将当前目标超速起搏次数设为最大超速起搏次数;在实施心房起搏事件后,数据统计模块依据历史心房间期计算当前平均心房间期并进行存储;起博控制模块统计心房起搏事件的当前超速起搏次数,当当前超速起搏次数大于等于当前目标超速起搏次数时,从存储模块获取当前平均心房间期并计算当前超速起搏间期,同时对当前目标超速起搏次数进行减少更新,将当前超速起搏次数重置为0;起博控制模块依据当前超速起搏间期控制实施心房起搏事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心房动态超速起搏装置。
背景技术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植入式医疗器械可以分别监测心房与心室的腔内心电信息,通过观察通过植入式医疗设备采集的腔内心电图,研究人员发现72%的房颤发生前出现了心脏节律的变化;约48%的患者先出现阵发性房性早搏(PAC),约33%的患者先发现窦性心动过缓,约17%的患者突然发生房颤,同时33%的房颤发生在上次房颤发生的五分钟以内(复发性房颤)。针对这些房颤发生的原因,可以通过特定的起搏方式抑制房颤的触发因素,从而预防房颤的发生。
心房超速起搏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持续型房颤预防起搏方法,其主要工作方法是利用比自主心率更高的起搏频率进行起搏,抑制心房自主电活动,阻止潜在的异位早搏等房颤触发因素的产生,减少复极离散度,从而预防房颤的发生。最初的房颤预防型超速起搏采用固定的高起搏频率,这种方法被临床试验证实存在预防效果不佳、电量消耗高等问题;目前,拥有房颤预防起搏算法的植入式起搏器多采用动态调整起搏频率的心房超速起搏方法。
动态心房超速起搏的主要工作模式为:当起搏器感知到心房事件(AS)时,提高起搏频率;当起搏器持续起搏心房(AP)一段时间,期间无自主心房事件,则主动降低起搏频率,直到再次感知到自主心房事件。通过这种方法,理想状态下可以使起搏频率维持在略高于自主心率的状态。
超速起搏过程中,降低起搏频率搜索自主心率的过程,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一是阶梯下降搜索,即连续起搏一定次数后,延长起搏间期,之后再次起搏同样的次数,直到出现AS事件;二是连续下降搜索,即搜索开始后,每一次起搏之后都延长起搏间期,直到出现AS事件。
然而,目前动态心房超速起搏方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超速起搏频率的设置,多是针对当前的起搏频率进行增减,未能充分利用心房事件间期的信息,AS事件后,若频率提高值较低,则可能需多次提高频率才能使起搏频率超过固有心率,超速起搏效果不佳;而若频率提高值过大,又有可能使得起搏频率过高,未能充分接近自主心率。二是搜索自主心率阶段,若采用阶梯下降搜索方案则在自主心率快速下降的情况下,起搏频率无法快速跟踪到自主心率,导致起搏器长时间工作在高起搏频率下;而若采用连续下降搜索方案,则在搜索过程中起搏频率持续降低,自主心率的表现将更加频繁,不利于动态超速起搏预期功能的实现。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心房动态超速起搏装置,通过充分利用自主心房频率计算平均心房间期,并采用自主心率加速搜索方式,使得心房动态超速起搏频率更加贴近自主心房频率。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心房动态超速起搏装置,包括心房感知模块、心房起搏模块、时钟/定时模块,所述心房感知模块用于识别心房感知事件,所述时钟/定时模块用于心房间期的获取和心房起搏脉冲发放定时,还包括起搏控制模块、数据统计模块以及存储模块;
在识别到心房感知事件后,数据统计模块依据历史心房间期计算当前平均心房间期,并存储在存储模块;起博控制模块从存储模块获取当前平均心房间期并计算当前超速起搏间期,将当前目标超速起搏次数设为最大超速起搏次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丹源医学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未经丹源医学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202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型智能立体仓库堆垛机
- 下一篇: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