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宽频透明吸波体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14657.8 | 申请日: | 2022-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36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旺昌;张博华;车声雷;应耀;余靓;乔梁;李涓;郑精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7/00 | 分类号: | H01Q17/00;H01Q15/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万尾甜;韩介梅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宽频 透明 吸波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频透明吸波体,包括若干个单元体周期性排列组成;单元体结构自上而下为第一介质层、第一谐振结构、第二介质层、第二谐振结构、第三介质层、反射层。所述第一谐振结构为十字形或其他中心对称图形,所述第二谐振结构包括外方环和内部弓形组成的中心对称结构,弓形结构内部还可以设有其他中心对称图形。本发明为结构吸波材料,属于电磁隐身及吸波领域;本发明创新性地采用多层谐振超结构复合的方式,设计了一种超宽频多层复合透明吸波体,在保持高透明性的同时,实现了宽频段吸波性能,吸波频段达到2‑18GHz、26.5‑40GHz,同时对不同极化方向的电磁波吸收具有良好的入射角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新型电磁超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宽频透明吸波体。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电磁领域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军事上雷达侦察系统的精度 越来越高,雷达目标的突防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同时随着5G通信技术的发展, 人们生活环境中的电磁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因此雷达隐身和电磁防护等促进了对 电磁隐身材料的需求。
电磁超材料是一种新型的人工电磁材料,可以通过亚波长单元的周期 性结构排列,人为地设计其材料、结构等,从而得到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电磁特 性,实现对电磁波的有效调控。
传统的超材料隐身体往往采用非透明介质材料制备而成,无法应用到 某些需要“可视化-吸波”的特殊场景;另外,传统超材料通常采用“金属-介质 -金属”的结构,用金属作为谐振结构,将入射电磁波以其他能量的形式损耗掉, 达到吸波的效果,但是由于金属对电磁波具有强反射,这就导致了传统超材料的 吸波频带较窄,且入射角稳定性较差。在我们前期的透明超材料研究中,发现基 于一种特定谐振结构的单元体周期排列具备优异的吸波效果,其谐振结构为:最 外侧为一个封闭的外方环,中间为4个未封闭的小弓形单元组成的弓形组,弓形 组为中心对称图形。该隐身体对电磁波具有宽频的吸收效果,尤其是高于18GHz 的Ka波段,弥补了传统超材料在吸波性能方面的不足,同时具有良好的入射角稳定性以及透光率。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得到本发明。
本发明结构在保持原有高频处吸波性能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将吸波带宽拓 宽至低于2GHz的频带;这主要是由于具有特定图案的谐振结构与介质层多层复 合,超材料吸波体以欧姆损耗、电磁谐振等多重形式将入射电磁波吸收,尤其是 低频处的电磁波吸收,这大大提升了其在1-40GHz的有效吸收带宽。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传统超材料中吸收频带窄、入射角稳定性差、不能应用于 可视化场景等问题,本发明设计了一种超宽频多层复合透明吸波体。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宽频透明吸波体,由多层透明谐振结 构及透明介质材料复合组成的单元体周期性排列而成。所述周期性排列的单元体 具有特定的结构,其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第一介质层、第一谐振结构、第二介 质层、第二谐振结构、第三介质层、反射层。所述吸波体在S、C、X、Ku、Ka 多波段均产生吸波效果。
进一步,第一谐振结构为中心对称结构;所述第二谐振结构也为中心 对称图形,其包括外侧封闭的方环、内侧未封闭的弓形组。所述第二谐振结构的 未封闭弓形组包括4个小弓形单元,每个小弓形单元由2个最外侧枝节、2个中 间枝节、1个最内侧枝节组成,中间枝节分别与最外侧枝节、最内侧枝节垂直连 接。第一谐振结构的中心对称结构可以是任意中心对称图形,如方环、米字形、 圆环、X形等;所述第二谐振结构中的弓形组,其内部还可以有其他中心对称的 谐振图案,如方环、圆环、X形、十字形、米字形、正六边形等,也可以没有。
进一步,第一介质层、第二介质层、第三介质层的材质均为透明介质 材料,包括玻璃、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 二甲基硅氧烷、聚氯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第一谐振结构、第二谐振结构、 反射层的材质均为透明导电材料,包括氟掺杂二氧化砷、铝掺杂氧化锌、纳米银 线、氧化铟锡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146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