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快速更换蜂窝体的蓄热式燃烧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001934.1 | 申请日: | 2022-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4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张道明;程奇伯;王宏宇;芮州峰;冯霄红;雍海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46 | 分类号: | F23D14/46;F23D14/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李弱萱 |
地址: | 40112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更换 蜂窝 蓄热 燃烧 | ||
本发明属于蓄热燃烧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快速更换蜂窝体的蓄热式燃烧器,包括蓄热箱体、设于所述蓄热箱体内的蜂窝体,所述蓄热箱体的侧壁上设有活动门通道,所述活动门通道一端与蓄热箱体的烧嘴内腔相通,另一端设有活动门;所述蜂窝体设于移动支架上,并通过所述活动门通道进入或拉出烧嘴内腔,实现蜂窝体快速更换。本发明解决了蓄热烧嘴更换蜂窝体耗时长的问题,不仅可在烧嘴箱体温度很高时快速更换蜂窝体,极大缩短蜂窝体更换时间,大幅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也可以在炉子正在生产时,对个别蜂窝体损坏的烧嘴,在线快速更换蜂窝体,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延长蓄热体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蓄热燃烧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快速更换蜂窝体的蓄热式燃烧器。
背景技术
蓄热式燃烧器因能够实现烟气余热的极限回收,在高温加热炉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能将助燃空气和煤气预热至1000℃左右高温,使用低热值煤气为燃料也能得到较高的炉膛温度,因此该项技术在轧钢加热炉上有着普遍应用。
蓄热燃烧器的换热介质,分为蓄热式蜂窝体和蓄热小球两大类,前者由于比表面积大,相同换热面积其体积更小,使得燃烧器的外形紧凑,因此应用较多。但蓄热体随着使用时间其蓄热性能会逐渐衰减,在使用末期其蓄热能力大幅下降,并且变形塌陷,多出现严重的排烟超温情况。因此需要停炉检修,更换整个炉子的蜂窝体。
由于蜂窝体位于烧嘴蓄热箱体内,其工作温度接近炉膛温度,加热炉由一千多度的炉温降低至适合人员作业的常温,耗费时间较久,对生产影响较大。目前为了提高效率,缩短检修时间,多在炉膛还是红热状态,炉温较高时即开始拆除蜂窝体。由于蓄热箱体本身有较厚的耐材,热惰性大。此时箱体内的蜂窝体仍然温度较高,进行拆除更换时,不仅作业困难,也容易发生烫伤等事故。并且蓄热箱体的空间狭窄,人员进行蜂窝体更换和重新砌筑时,在高温环境、有限作业空间有条件下,工作条件非常恶劣。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蜂窝体的更换效率问题,提供一种可快速更换蜂窝体的蓄热式燃烧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快速更换蜂窝体的蓄热式燃烧器,包括蓄热箱体、设于所述蓄热箱体内的蜂窝体,所述蓄热箱体的侧壁上设有活动门通道,所述活动门通道一端与蓄热箱体的烧嘴内腔相通,另一端设有活动门;所述蜂窝体设于移动支架上,并通过所述活动门通道进入或拉出烧嘴内腔,实现蜂窝体快速更换。
进一步,所述烧嘴内腔包括彼此相通的水平腔与竖直腔,所述蜂窝体设于所述竖直腔中,所述水平腔设于蜂窝体的上方,所述蜂窝体的下方设有与所述竖直腔相通的气体出口管;高温烟气从所述水平腔进入竖直腔,经蜂窝体吸热后,从所述气体出口管排出。
进一步,所述竖直腔的底部设有蓄热箱底板,所述移动支架与所述蓄热箱底板滑动接触,所述气体出口管设于蓄热箱体底部。
进一步,所述活动门与蜂窝体之间设有隔热填充料;所述隔热填充料为耐火砖或耐火浇注料预制块或耐火纤维。
进一步,所述蜂窝体上缠绕有易燃的条状物,用于加固蜂窝体,防止蜂窝体在移动过程掉落。
进一步,所述移动支架与蜂窝体的接触面为格栅或网状结构,其底部设有滚轮。
进一步,所述活动门与蓄热箱体之间通过法兰连接或通过铰链铰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能够实现蜂窝体的快速更换,大幅缩短蜂窝体更换周期,减小劳动强度。
蜂窝体由移动支架支撑,可以整体拉出来。当停炉时间较短,炉膛内和蓄热箱体内炉温较高的时候,打开活动门,取出隔热填充料,然后将移动支架和蜂窝体整体拉出蓄热箱体,蜂窝体和移动在箱体外的常温环境中温度迅速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赛迪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0019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