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氰系电解粗化镀银液在审
申请号: | 202180029421.5 | 申请日: | 202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170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4 |
发明(设计)人: | 井关柾登 | 申请(专利权)人: | EEJA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5D3/46 | 分类号: | C25D3/46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张智慧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 镀银 | ||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以银换算计为10~100g/L的氰化银或氰化银盐、1~200g/L的导电盐、3~500g/L的硫代硫酸或其盐的电解镀银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解镀银液。具体而言,涉及使用氰化银作为银源形成的电解镀银液、得到高度粗化的镀敷皮膜的电解镀银液。
背景技术
银因其白色的光泽自古以来多用于珠宝饰品。由于银在贵金属中相对产量多而廉价,因此在现代也在银色装饰品或餐具等的装饰用途中实施镀银。另外,银在室温下的电导率在所有金属中是最大的,因此镀银也多用于IC、晶体管等面向电子器件的引线框架、基板等。进而,由于银的可见光反射率在所有金属中是最大的,因此镀银多用于以LED为代表的发光装置用的引线框架、各种基板上。此外,镀银也用于轴承部件、利用银的抗菌性的用途中。
迄今为止,在半导体业界中,为了提高IC封装的可靠性而进行了各种努力。特别是,为了防止被称为爆米花现象的IC封装的破坏,进行了粗化镀敷的开发。通过使成为基底镀敷的铜、镍的镀敷表面粗糙,以提高基于锚固效应的镀敷与树脂间的密合性。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运用2层粗化镀敷谋求提高密合性的技术。但是,仅通过这些以往的技术,被覆有在最表面进行的贵金属镀敷,存在无法充分发挥其锚固效果的问题。因此,期望将电特性优异的镀银自身粗化并施于最表面的方法。另一方面,镀银具有容易引起由于热而再结晶化的特性。因此,就以往的典型的粗化镀铜、粗化镀镍中观察到的那样的针状的镀敷而言,在镀银的情况下,由于热处理,锚固效果有可能降低。
一直以来,已知有使用硫系化合物的镀银液。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改变为氰化物的银的稳定剂,公开了包含硫醇类、二硫化物化合物而形成的镀银液。另外,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采用硫代硫酸使镀液稳定化的方法。这样,特别是作为不含氰的镀银液或无电解镀银液中的稳定剂、还原剂等,利用了硫化合物,特别是硫代硫酸。然而,也由于硫代硫酸作为氰化合物的解毒剂而有名,因此以镀敷的粗化为目的,在氰系电解镀银液中没有使用硫代硫酸或其盐的例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号WO2017/077903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608597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300519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上述情况,在以往的技术中,不容易提高贵金属、特别是电特性和焊料润湿性优异的银与树脂的密合性。另外,就针状的银而言,担心由再结晶引起的性能降低、金属单晶体在金属表面上自然生长的晶须。因此,期望开发得到非针状的形式的被粗化的银皮膜的镀银液。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得到高度粗化的银皮膜的电解镀银液。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电解镀银液中添加硫代硫酸和/或其盐,可以得到非针状的高度粗化的银皮膜,从而完成了本发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如下所述。
[1]电解镀银液,其特征在于,含有:
以银换算计,为10~100g/L的氰化银或氰化银盐;
1~200g/L的导电盐;和
3~500g/L的硫代硫酸和/或其盐。
[2]根据[1]所述的电解镀银液,其中,所述导电盐为选自氰盐(氰化物)、磷酸盐、焦磷酸盐、硝酸盐、柠檬酸盐、酒石酸盐、硫氰盐(硫氰化物)、硫酸盐、及硼酸或其盐中的至少1种。
[3]如[1]所述的电解镀银液,其中,pH(25℃)为7.0~13.0。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EEJA株式会社,未经EEJA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800294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有冷却剂输送装置的钻孔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半抗原化冠状病毒刺突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