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通液相变储热复合冷板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321030.7 | 申请日: | 2021-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700546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 发明(设计)人: | 吴竞;王志翔;黄鹏;李涛;徐冉;杨战;马益路;汤永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H05K7/2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汪清 |
| 地址: | 21110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通液 相变 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通液相变储热复合冷板,包括冷板壳体,相变工质及流道层;所述冷板壳体用于与热源接触;内部形成多层空腔,分别为相变工质腔体及流道层;相变工质腔体内填充有相变工质,作为工作时的热沉;流道层用于通入冷却液,用于提高相变工质液‑固相变速率。该冷板内部复合了相变工质腔体及流道层,其中相变工质腔体用于填充相变工质及泡沫金属,可满足设备工作状态无热沉条件下整机散热需求,液冷通道层则用于设备调试阶段保证相变工质及时完成液‑固相转换,持续为电子设备散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设备环境控制领域,特别是一种可通液相变储热复合冷板。
背景技术
目前,大量电子设备工作时无热沉,同时实际工作时间较短,故普遍采用相变工质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但由于相变工质储热能力有限,当其吸收热量完全发生固-液相转换后,如不及时完成液-固相转换则无法继续为电子设备散热。因此在设备调试阶段,大多数设备采用风冷,对发生固-液相转换后的工质进行散热。但风冷散热效率较低,而随着电子设备热耗及热流密度的增大,采用风冷散热已无法满足相变工质及时完成液-固相转换的需求,固传统相变储热冷板采用风冷散热已无法满足设备调试阶段的散热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通液相变储热复合冷板,以提高整体散热效率。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可通液相变储热复合冷板,包括冷板壳体,相变工质及流道层;
所述冷板壳体用于与热源接触;内部形成多层空腔,分别为相变工质腔体及流道层;相变工质腔体内填充有相变工质,作为工作时的热沉;流道层用于通入冷却液,用于提高相变工质液-固相变速率。
进一步的,所述相变工质腔体分为上下两侧,流道层位于上下相变工质腔体中间。
进一步的,所述相变工质内填充有泡沫金属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泡沫金属材料焊接于相变工质腔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冷板壳体采用导热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材料采用铝或铜或对应的合金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相变材料采用石蜡。
进一步的,所述泡沫金属材料采用泡沫铝或泡沫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在传统相变储热冷板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可通液的复合相变储热冷板。该冷板内部复合了相变工质腔体及流道层,其中相变工质腔体用于填充相变工质及泡沫金属,可满足设备工作状态无热沉条件下整机散热需求,液冷通道层则用于设备调试阶段保证相变工质及时完成液-固相转换,持续为电子设备散热。内部集成了液冷流道,采用液冷散热,故可满足高热耗、高热流密度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复合冷板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介绍。
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通液相变储热复合冷板,由冷板壳体2,泡沫金属3,相变工质4及流道层5组成。
其中冷板壳体2可采用铝、6063铝合金、6061铝合金、铜或铜合金等导热性能好的材料,通过真空钎焊、扩散焊成形,其内部形成多层空腔,分别为相变工质腔体及流道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3210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单向循环流动特性的三维脉动热管
- 下一篇:一种电缆自动绕卷包装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