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腔微导管的管身及双腔微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2123253500.0 | 申请日: | 202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81295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夏钰明;刘易承;王平;向东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业聚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A61M25/098;A61M2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梁姗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坑梓***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腔微 导管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介入式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腔微导管的管身及双腔微导管,该管身包括外套层、外套加强层以及双腔管体,外套层、外套加强层由外至内依次套设在双腔管体外部;双腔管体包括并排设置的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以及分别设置于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内部的主内衬层和支内衬层。管身通过在主内衬层外和支内衬层外分别设置主编织网管支编织网管,并在外套层与双腔管体之间设置外套加强层,通过主编织网管对主导丝腔提供支撑,通过支编织网管对支导丝腔提供支撑,通过外套加强层对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提供支撑,提高了管身的抗弯折性能,使得该双腔微导管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弯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式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腔微导管的管身及双腔微导管。
背景技术
在冠脉介入手术中,分叉病变约占比20%,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lesion),是指冠状动脉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存在大于50%的狭窄。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分叉病变介入过程中,为了提高导丝穿越的成功率,通常需要微导管和导丝配合使用,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将微导管从体外推送到病变位置,这就要求微导管具有很强的推送性能、扭控性、柔顺性和抗弯折性能。但是现有微导管的管身通常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弯折,降低了微导管的抗弯折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腔微导管的管身及双腔微导管,旨在提高微导管的抗弯折性能。
为此,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腔微导管的管身,该管身包括外套层、外套加强层以及双腔管体,外套层、外套加强层由外至内依次套设在双腔管体外部;
双腔管体包括并排设置的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以及分别设置于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内部的主内衬层和支内衬层;
主内衬层的内部和支内衬层的内部分别形成主导丝腔和支导丝腔,主导丝腔和支导丝腔在外套层的近端分别形成主导丝入口和支导丝入口,主导丝腔和支导丝腔在外套层的远端分别形成主导丝出口和支导丝出口。
可选地,外套加强层为编织结构或螺旋缠绕结构。
可选地,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的远端均伸出外套加强层的远端设置。
可选地,外套加强层为编织密度由远端至近端逐渐减小的编制结构,或外套加强层为螺距由远端至近端逐渐减小的螺旋缠绕结构;
主编织网管和支编织网管均为编织密度由远端至近端逐渐减小的编制结构。
可选地,外套层的硬度由远端至近端逐渐增大。
可选地,外套层的外壁设置有与主导丝腔连通的主导丝侧入口和与支导丝腔连通的支导丝侧入口,主导丝侧入口和支导丝侧入口在管身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可选地,外套层的前端设置有弧形导向部,经支导丝出口伸出的导丝与弧形导向部抵接后改变方向,以与主导丝出口呈夹角设置。
可选地,双腔微导管还包括不透X射线的显影标识,主导丝出口处和支导丝出口处均嵌设有显影标识。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腔微导管,包括如上述的管身。
可选地,双腔微导管还包括主鲁尔座、支鲁尔座和去应力管,主鲁尔座设置于管身的近端并与主导丝入口连通,支鲁尔座设置于管身的近端并与支导丝入口连通,去应力管套设于主鲁尔座和管身的连接处外部以及支鲁尔座和管身的连接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业聚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业聚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2535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手表
- 下一篇:一种有机化学实验用玻璃瓶放置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