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能耗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屋顶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139232.X | 申请日: | 2021-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47581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 发明(设计)人: | 万超;胡喆明;胡钢亮;李斌;王诚;张力;任宁颐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建工科研设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B7/02 | 分类号: | E04B7/02;E04D3/38;E04D3/36;E04D13/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03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耗 装配式 绿色 建筑 屋顶 结构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低能耗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屋顶结构,其包括屋顶框,所述屋顶框上安装有多个屋顶板,多个所述屋顶板拼接成屋面,相邻两个所述屋顶板相对的侧面上分别预埋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连接有弹性件,两个所述屋顶板之间的缝隙处填充有防水层。本申请具有减少屋面发生开裂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屋顶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低能耗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屋顶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建筑的屋顶都是现浇混凝土而成,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装配式屋顶,装配式屋顶就是将屋顶分为多个零件,先在工厂中对这些零件规模化生产,然后再将零件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
相关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420799035.1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预制装配式屋顶,主要由多个屋顶板和多个屋顶条构成,屋顶板和屋顶条都是由混凝土制成,多个屋顶板相互拼接,屋顶条围设在屋顶板的外边缘,相邻两个屋顶板之间的缝隙、屋顶板和屋顶条之间的缝隙均由混凝土填充连接,从而形成建筑的屋顶。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存在有以下缺陷:整个建筑的屋面的是由多个屋顶板拼接而成,虽然缝隙处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但由于温度变化,屋顶板会发生热胀冷缩,从而两个屋顶板之间的缝隙已发生开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屋面拼缝处因受温度影响发生开裂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低能耗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屋顶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低能耗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屋顶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低能耗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屋顶结构,包括屋顶框,所述屋顶框上安装有多个屋顶板,多个所述屋顶板拼接成屋面,相邻两个所述屋顶板相对的侧面上分别预埋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连接有弹性件,两个所述屋顶板之间的缝隙处填充有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整个屋面由多个屋顶板拼接而成,在运输过程中有利于减少占地体积,为操作员提供便捷性,通过在两个屋顶板之间设置弹性件对两个屋顶板进行缓冲,从而有利于减少拼缝处发生开裂,在拼缝处设置防水层一方面可以对弹性件起到封盖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屋面进行防漏水处理。
可选的,所述弹性件为橡胶条,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屋顶板之间围成安装槽,所述橡胶条的两侧边缘分别安装于两个不同的安装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条插接于安装槽中,安装方式简单,操作便捷,并且橡胶条成本低廉,获取方便。
可选的,所述橡胶条的中心部位一体成型有矩形条,所述矩形条沿所述橡胶条长度方向布设,所述矩形条插接于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且矩形条与所述连接板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条上设置有矩形块,当橡胶条插入安装槽时,矩形块可以增大橡胶条与连接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橡胶条安装更加稳固。
可选的,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屋顶板的侧面上一体成型有凸条,所述凸条沿所述橡胶条长度方向布设,所述橡胶条上设置有与所述凸条相适配的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橡胶条插入安装槽时,凸条插接于插槽中,从而橡胶条和连接板之间形成卡嵌关系,从而使得橡胶条的安装更加牢靠、稳固。
可选的,所述防水层包括油毡布和沥青层,所述油毡布铺设在相邻两个所述屋顶板之间,且位于所述橡胶条背离所述连接板一侧,所述沥青层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屋顶板之间,且位于所述油毡布背离所述橡胶条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在拼缝处铺设一层油毡布有利于使得沥青不易从拼缝处漏出,有利于节约沥青的使用。
可选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成本低廉,获取方式便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建工科研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建工科研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1392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