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贯通轴断合机构的驱动中桥总成有效
| 申请号: | 202123074287.7 | 申请日: | 2021-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23167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 发明(设计)人: | 袁旭飞;赵官传;刘方源;胡维成;李玉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汽车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7/22 | 分类号: | B60K17/22;B60K17/16;B60K17/04;B60K23/08;B60B35/12 |
| 代理公司: | 无锡知更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68 | 代理人: | 王丽娜 |
| 地址: | 266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贯通 轴断合 机构 驱动 中桥 总成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驱动中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贯通轴断合机构的驱动中桥总成。该驱动中桥总成包括前贯通轴总成和后贯通轴总成,前贯通轴总成中的轴间差速锁通过滑动啮合套A与前贯通轴连接,主动圆柱齿轮与滑动啮合套A的啮合齿啮合,后贯通轴总成中输出端突缘的左端与后贯通轴中滑动啮合套B的啮合齿啮合,滑动啮合套A和滑动啮合套B均设有环形加强筋,滑动啮合套A的啮合齿和主动圆柱齿轮啮合后、滑动啮合套B的啮合齿和输出端突缘啮合后均呈倒拔模结构,输出端突缘和后贯通轴之间设有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后贯通轴的外侧套设有四点角接触轴承。该驱动中桥总成解决了6x4与6x2车型相互转换时,贯通轴轴向定位不稳定、轴间差速锁易断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驱动中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贯通轴断合机构的驱动中桥总成。
背景技术
带有动力断合机构的贯通轴结构是将车辆发动机动力传递给驱动后桥总成的主要零件,承受冲击、制动等工况的冲击力、径向力等。主要故障模式为贯通轴断裂、贯通轴油封漏油等,影响车辆出勤率。此故障模式的主要原因为贯通轴承受径向力后导致贯通轴工作过程中因支撑强度不足发生偏斜,造成断裂、油封漏油等故障。
同时该机构将动力断开后,因轴间差速器工作原理,要想将车辆转换成为 6x2形式,必须将轴间差速锁进行锁止,此时车辆就需要长期拨上中桥轴间差速锁行驶,此时驱动桥中的主要故障模式为轴间差速锁断裂等,此故障模式的主要原因为轴间差速锁长期工作导致的啮合齿因强度不足导致的疲劳断裂故障。
现有技术中的贯通轴分为中间轴及输出轴,仅有输出轴采用一处轴承进行支撑,中间轴与输出轴之间通过调整垫片进行调整,且中间轴会有一定的轴承位移量,驱动桥工作过程中中间轴易对输出轴造成冲击,且中间轴无轴承支撑,支撑刚性较差,通过垫片进行调整,难度较高,对零部件加工精度要求高,制作成本较高,降低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现有贯通轴采用中间轴与输出轴分体式结构进行装配,需要采用调整垫片对两轴之间进行调整,避免两轴间隙过大造成的冲击损坏故障模式,但此种调整方式较为复杂,对两轴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同时因中间轴无定位及支撑,中间轴两侧均需要增加减磨措施,避免中间轴工作过程中因磨损量较大造成间隙变大导致的断裂等故障模式。同时因为加工精度要求较高,调整垫片选垫过程较长造成了该装置生产效率低,影响批量生产,导致制作成本较高,无法更好的实现提升终端用户经济效益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贯通轴断合机构的驱动中桥总成,该驱动中桥总成,解决了整车6x4与6x2车型相互转换时,贯通轴的轴向定位不稳定、轴间差速锁易断裂的问题,提高了整个驱动中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了质量,满足断合机构连接时的传扭需求,提升了整车的传动效率,降低了燃油浪费,提升了终端用户的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带有贯通轴断合机构的驱动中桥总成,包括前贯通轴总成和后贯通轴总成,所述前贯通轴总成包括输入端突缘、前贯通轴、轴间差速锁、主动圆柱齿轮、从动圆柱齿轮、轴间差速器、后半轴齿轮、主动锥齿轮、从动锥齿轮和轮间差速器,所述输入端突缘套设在所述前贯通轴的左端外侧,所述输入端突缘与所述前贯通轴通过花键连接,所述轴间差速锁位于所述输入端突缘的右侧,所述轴间差速锁通过滑动啮合套A与所述前贯通轴连接,所述滑动啮合套A通过花键与所述前贯通轴连接,所述主动圆柱齿轮位于所述轴间差速锁的右侧,所述主动圆柱齿轮与所述滑动啮合套A的啮合齿啮合;
所述滑动啮合套A的外侧设置有环形加强筋,所述滑动啮合套A的啮合齿和所述主动圆柱齿轮啮合后呈倒拔模结构,所述轴间差速锁通过控制所述滑动啮合套A将所述前贯通轴与所述主动圆柱齿轮连接或者断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汽车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汽车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30742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