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接器及线缆的屏蔽性能测试系统末端夹具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126862.7 | 申请日: | 2021-09-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41522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智;雷剑梅;李珊珊;谭泽强;张皓崎;晏涛;刘远锌;王雁;罗松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29/08 | 分类号: | G01R29/08;G01R1/04 |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范淑萍 |
| 地址: | 401122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线缆 屏蔽 性能 测试 系统 末端 夹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夹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及线缆的屏蔽性能测试系统末端夹具,包括支座、平面压紧块、注入端压紧块;所述支座的一侧面上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与预连接的铜管端部形状尺寸一致,所述注入端压紧块与支座上表面可拆卸连接,所述注入端压紧块置于平面压紧块上,与平面压紧块可拆卸连接;所述注入端压紧块与平面压紧块贴合表面上各设有一凹槽,注入端压紧块与平面压紧块贴合时两处凹槽合并形成注入线束孔,所述注入线束孔与注入线截面形状尺寸一致。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对注入线的稳固夹持并稳固连接铜管,达到连接稳固、结构简单、便于拆装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夹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器及线缆的屏蔽性能测试系统末端夹具。
背景技术
屏蔽性能是衡量屏蔽电缆抑制辐射干扰和辐射泄露的重要性能指标。如何对电缆屏蔽性能进行定性研究及测量分析,确定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实现优化设计及最佳控制,是选择、研制、检测电缆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故,需要屏蔽性能测试系统来对屏蔽电缆的屏蔽性能进行专业测试。测试时,屏蔽性能测试系统的发射器作为夹具来连接并固定检测电缆的注入线,且发射器还需要连接用于附加屏蔽的铜管,以便达到测试标准。
现有的一种用于屏蔽性能测试系统的发射器结构,设有圆形通孔,注入线插入圆形通孔,由圆形通孔实现对注入线的连接固定,发射器侧面加设有一支承板和若干螺纹孔,通过螺钉固定支承板,支承板进而与用于附加屏蔽的铜管相连。但是,该方案中对注入线的固定不够牢固,注入线受到外部拉扯时,会轻易从圆形通孔中脱离,影响测试正常进行且在将注入线插入圆形通孔时,注入线会与圆形通孔发生摩擦,有几率损伤注入线的外部屏蔽层,降低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而且,通过加设支承板的方式连接铜管,结构复杂,制作成本较高,在组装时耗时较多,直接导致整体测试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连接器及线缆的屏蔽性能测试系统末端夹具,实现对注入线的稳固夹持并稳固连接铜管,达到连接稳固、结构简单、便于拆装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础方案为:连接器及线缆的屏蔽性能测试系统末端夹具,包括支座、平面压紧块、注入端压紧块;所述支座的一侧面上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与预连接的铜管端部形状尺寸一致,所述平面压紧块与支座上表面可拆卸连接,所述注入端压紧块置于平面压紧块上,与平面压紧块可拆卸连接;所述注入端压紧块与平面压紧块贴合表面上各设有一凹槽,注入端压紧块与平面压紧块贴合时两处凹槽合并形成注入线束孔,所述注入线束孔与注入线截面形状尺寸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在于:在支座上设有与预连接的铜管形状尺寸一致的弧形槽,在需要连接铜管时,将铜管端部置于弧形槽上,弧形槽能支承住铜管,且由于弧形槽与铜管端部形状尺寸一致,铜管恰好卡合入弧形槽,无法再在弧形槽中发生相对移动,弧形槽能够稳固连接住铜管,保证连接可靠;在需要拆下铜管时,移动铜管使其退出弧形槽即可,拆装方便。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加设其他支承结构进行连接,本方案中支座这一结构即可完成与铜管的稳固连接,结构简单,经济有效,相对简化了整个屏蔽性能测试系统的组装过程,能提升整体安装效率,进而提升整体测试效率。
设有注入端压紧块和平面压紧块,并在注入端压紧块与平面压紧块贴合表面上各设有一凹槽,通过二者组合,两处凹槽合并可形成注入线束孔。将注入线置于一凹槽内,然后与另一凹槽合并,注入线即置于注入线束孔内,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将注入线插入通孔进行固定,注入线在连接固定过程中会与通孔产生摩擦,会对注入线外层屏蔽层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磨损,影响屏蔽效果,以致使得测试结果不准确,本方案则不存在此类问题,注入线平稳放置,经由注入端压紧块和平面压紧块连接时,凹槽卡合实现固定夹持,不会与注入线束孔发生摩擦,保证注入线表面不受损伤。并且,由于注入线束孔与注入线截面形状尺寸一致,故注入容纳孔刚好对注入线实现适当紧固,稳定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1268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一体式结构的智能洗手机
- 下一篇:一种桥梁工程泥浆处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