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铝车身电池充电门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019613.8 | 申请日: | 2021-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6214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 发明(设计)人: | 黄应松;王小伟;孙越;陈旭斌;董士阳;陆剑;叶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53/16 | 分类号: | B60L53/16;B62D25/24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胡秋婵 |
| 地址: | 2150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电池 充电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铝车身电池充电门结构,车身骨架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铝型材、固定在第一铝型材下端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铝型材、及固定在第二铝型材宽度方向一侧且与第一铝型材平行的第三铝型材,第一铝型材与第三铝型材之间连接有第四铝型材,第一铝型材、第二铝型材、第三铝型材、第四铝型材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充电门的安装口,充电门包括门主体、及设置在门主体上的门板,门主体的周向上设有固定框,安装口的周向上固定有安装固定件,车身骨架的外端面凸出于安装固定件的外端面,门板的外端面凸出于固定框的外端面,固定框固定在安装固定件上,外蒙皮固定在车身骨架和固定框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门结构,可优化车辆外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铝车身电池充电门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充电小门是铁冲压材质,充电小门和铝车身用的外部铝蒙皮材质不相同,如果充电小门采用焊接工艺将冲压铁质材料和蒙皮铝质材料焊接在一起,焊接难度大且铝蒙皮变形严重,影响车辆品质,因此国内目前铝车身充电小门大都采用粘接结构。为保证充电小门固定强度,小门一般会直接粘接在铝车身的骨架上,如图1-4所示,车身骨架100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铝型材101、固定在第一铝型材101下端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铝型材102、及固定在第二铝型材102宽度方向一侧且与第一铝型材101平行的第三铝型材103,第一铝型材101与第三铝型材103之间连接有第四铝型材104,第一铝型材101、第二铝型材102、第三铝型材103、第四铝型材104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充电门的安装口,充电门200包括门主体203、及设置在门主体203上的门板202,门主体203的周向上设有固定框201,在安装口内周向上设有铝槽盒400,充电门200的固定框201粘接在铝槽盒400上,外蒙皮300粘接固定在车身骨架100和铝槽盒400上。导致此充电小门和车身外蒙皮之间有一条黑缝,影响车辆外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铝车身电池充电门结构,结构简单,可优化车辆外观。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铝车身电池充电门结构,包括车身骨架,所述车身骨架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铝型材、固定在所述第一铝型材下端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铝型材、及固定在所述第二铝型材宽度方向一侧且与所述第一铝型材平行的第三铝型材,所述第一铝型材与所述第三铝型材之间连接有第四铝型材,所述第一铝型材、第二铝型材、第三铝型材、第四铝型材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充电门的安装口,所述充电门包括门主体、及设置在所述门主体上的门板,所述门主体的周向上设有固定框,所述安装口的周向上固定有安装固定件,且所述车身骨架的外端面凸出于所述安装固定件的外端面,所述门板的外端面凸出于所述固定框的外端面,所述固定框固定在所述安装固定件上,外蒙皮固定在所述车身骨架和所述固定框上。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固定件为镀锌板槽盒,且粘接固定在所述车身骨架上。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框焊接在所述安装固定件上。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蒙皮粘接固定在所述车身骨架和所述固定框上。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骨架的外端面与所述安装固定件的外端面的落差为所述固定框的厚度。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门板的外端面与所述固定框的外端面的落差为所述外蒙皮与粘胶的厚度之和。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铝型材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经第一连接片固定在所述第一铝型材上,所述第三铝型材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经第二连接片固定在所述第二铝型材上,所述第四铝型材的上端经第三连接片固定在所述第一铝型材上,所述第四铝型材的下端经第四连接片固定在所述第三铝型材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通过在安装固定件与车身骨架之间、在充电门的固定框和门板之间设置落差,及安装固定方式的改变,以优化安装结构,优化车辆外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未经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0196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术用多功能足部仪
- 下一篇:一种基于ROS智能AGV小车的生活垃圾回收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