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019372.7 | 申请日: | 202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584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黄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万欣邦达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D13/12 | 分类号: | A41D13/12;A41D13/005;A41D27/00 |
代理公司: | 四川雅图律师事务所 51225 | 代理人: | 黄玲 |
地址: | 610404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护服 循环 送风 降温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根据公开了一种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由与防护服本体通过管道连接的快接背负式机构构成;防护服本体设置两组开口,各开口均设置快接接头;快接背负式机构由固定安装于背负装置上的内循环制冷系统构成,包括:半导体制冷组件、热交换装置、散热装置和蓄电池驱动的低压直流风机。本实用新型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采用内循环送风至冷结构,避免了设置针对污染环境必须的过滤消毒机构,结构更方便;采用快接接头联接机构,适应现有防护服本体现场制作,提高使用效率,并可根据现场需要进行开口设计,灵活多用,使用后消毒处理即可再使用;采用低压直流风机更安全可靠;设置远端冷气导管进行远端送风降温,效率更高,使用效果更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医用防护服,是医护人员在污染环境中必须使用的防护用具。医用防护服能够隔离病菌、有害超细粉尘、酸性溶液、盐溶液等,保护医护人员,保持环境清洁。通常医用防护服采用PP无纺布材料、外覆防护服专用透气膜生产加工,具有一定的透气性,能够防静电,防止污染物渗透,具有较高的耐冲击性能。
但现有医用防护服不能实现通风换气,散热性能差,医护人员使用时非常不舒适;为满足防护要求,目前有采用灌风机构的正压式防护服,但其需要进行气体灭菌过滤,设备结构复杂,能耗高,使用成本高,不适应高强度、机动应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公开了一种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成本低、安全、机动性好的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包括防护服本体,其特征在于:由与防护服本体通过管道连接的快接背负式机构构成;
所述防护服本体设置两组开口,各开口均设置快接接头;
所述快接背负式机构由固定安装于背负装置上的内循环制冷系统构成,包括:半导体制冷组件、热交换装置、散热装置和蓄电池驱动的低压直流风机,其中:
热交换装置包括翅片热交换器,翅片热交换器与半导体制冷组件冷端传热交换接触固定;热交换装置设置热风入口和冷风出口,热风入口通过热循环管与防护服本体的一开口通过快速接头连接,冷风出口通过冷循环管与防护服本体的另一开口通过快速接头连接;
散热装置包括另一翅片热交换器,散热装置的翅片热交换器与半导体制冷组件热端传热交换接触固定;
蓄电池驱动的风机设置于冷循环管端并构成内循环送风结构,蓄电池还与半导体制冷组件驱动联接。
所述防护服本体两组开口分别设置于防护服本体相对远离的对称位置。如:位于防护服背体前胸与后背位置,或位于防护服本体左、右腰部位置。
本实用新型蓄电池驱动的风机设置于冷循环管端的出口端设置三组软管结构的冷气导管,三组冷气道管的末端分别位于防护服本体的头部、两腿部位置。
所述冷气导管是顶端开口结构,或顶端封闭、管壁连续间隔开口结构。
所述内循环制冷系统设置集水盘,集水盘底面设置可开闭排水的冷凝水管。
所述翅片热交换器由铜管和套装在铜管上的翅片固定构成。所述铜管内可以贯充冷媒。
本实用新型有益性:本实用新型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采用内循环送风至冷结构,避免了设置针对污染环境必须的过滤消毒机构,结构更方便;采用可方便设置的快接接头联接机构,适应现有防护服本体现场制作,提高使用效率,并可根据现场需要进行开口设计,灵活多用,一次使用后消毒处理即可用于后续的防护;采用低压直流风机更安全可靠;设置远端冷气导管进行远端送风降温,效率更高,使用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万欣邦达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万欣邦达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0193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