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2019372.7 | 申请日: | 202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584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黄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万欣邦达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D13/12 | 分类号: | A41D13/12;A41D13/005;A41D27/00 |
代理公司: | 四川雅图律师事务所 51225 | 代理人: | 黄玲 |
地址: | 610404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护服 循环 送风 降温 装置 | ||
1.一种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包括防护服本体,其特征在于:由与防护服本体通过管道连接的快接背负式机构构成;
所述防护服本体设置两组开口,各开口均设置快接接头;
所述快接背负式机构由固定安装于背负装置上的内循环制冷系统构成,包括:半导体制冷组件、热交换装置、散热装置和蓄电池驱动的低压直流风机,其中:
热交换装置包括翅片热交换器,翅片热交换器与半导体制冷组件冷端传热交换接触固定;热交换装置设置热风入口和冷风出口,热风入口通过热循环管与防护服本体的一开口通过快速接头连接,冷风出口通过冷循环管与防护服本体的另一开口通过快速接头连接;
散热装置包括翅片热交换器,散热装置的翅片热交换器与半导体制冷组件热端传热交换接触固定;
蓄电池驱动的风机设置于冷循环管端并构成内循环送风结构,蓄电池还与半导体制冷组件驱动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服本体两组开口分别设置于防护服本体相对远离的对称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开口设置于防护服本体相对远离的对称位置是位于防护服背体前胸与后背位置,或位于防护服本体左、右腰部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蓄电池驱动的风机设置于冷循环管端的出口端设置三组软管结构的冷气导管,三组冷气道管的末端分别位于防护服本体的头部、两腿部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气导管是顶端开口结构,或顶端封闭、管壁连续间隔开口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制冷系统设置集水盘,集水盘底面设置可开闭排水的冷凝水管。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热交换器由铜管和套装在铜管上的翅片固定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护服内循环送风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内贯充有冷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万欣邦达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万欣邦达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01937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