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通道液滴采样装置以及包括其的光学分析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22007080.1 | 申请日: | 2021-08-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6674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冯世伦;马聪;赵建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35/10 | 分类号: | G01N35/10;G01N21/01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余永莉 |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采样 装置 以及 包括 光学 分析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通道液滴采样装置以及包括其的光学分析系统,该装置包括:主管道,其包括同轴延伸的外层主管道和内层主管道,二者之间充满油相;以及与主管道连接的多个液滴采样单元,每个液滴采样单元包括:同轴延伸的外层分支管道和内层分支毛细管,二者之间充满油相,外层分支管道的前端径向向内收缩形成一与内层分支毛细管的内径相当的液滴入口,内层分支管道的前端与外层分支管道的前端在外层分支管道内保持轴向间隔,形成油相入口;该多通道液滴采样装置可将水相样品以通过油相包裹的液滴形式采集到所述内层分支毛细管中。本实用新型具有多通道、高密度、微量的、结构紧凑的、成本降低的优点,在微流控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采样装置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通道液滴采样装置、包括其的光学分析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生物样品检测的工作中,多位点的样品的加样、采集、分析都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力来对每个样品逐一采集分析。在此过程中,微量(微升、纳升、皮升)液体样品提取与加样的技术是实现精准检测的难点。
目前生物样本采集大多采用单通道采样装置,导致监测位点少、通量低。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目前的实验室主要使用多通道移液枪完成多样品采样移液操作,但其有如下三个问题:一,抽取液体的体积大,不能实现低于微升级别体积样品的移液;二,由于多个较大采样枪头并联,所以传统多通道移液枪结构尺寸大,导致采样面积大。如通常的96孔板尺寸都在10cm,这导致了配套的检测等设备体积庞大。
对于难以实现微量、精确采样的问题,潜在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利用微流控技术结合MEMS技术制造出微阀或微泵实现纳升至皮升的微量采样。但这种方案的局限在于结构复杂、成本高、可靠性低,难以实现广泛应用;对于多通道并行时采样面积大、采样密度低、空间分辨率低的问题,目前行业内还没有广泛应用的高密度多通道采样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通道液滴采样装置以及包括其的光学分析系统,从而解决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微量、精确采样,以及现有采样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可靠性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多通道液滴采样装置,包括:主管道,其包括同轴延伸的外层主管道和内层主管道,所述外层主管道与和内层主管道之间充满油相;以及与所述主管道连接的多个液滴采样单元,每个所述液滴采样单元包括:同轴延伸的外层分支管道和内层分支毛细管,所述外层分支管道和内层分支毛细管之间充满油相,所述外层分支管道的前端径向向内收缩形成一内径与所述内层分支毛细管的内径相当的液滴入口,所述内层分支管道的前端与形成所述液滴入口的外层分支管道在轴向上保持间隔,形成油相入口;其中,所述液滴采样单元的外层分支管道汇聚到一起与所述外层主管道连通,所述液滴采样单元的内层分支毛细管汇聚到一起与所述内层主管道连通,所述内层主管道又与一负压设备连接;将该多个液滴采样单元的前端浸没于待采集水相样品中时,可将水相样品以通过油相包裹的液滴形式采集到所述内层分支毛细管中,并从前端持续向后端输送到内层主管道中,完成多通道液滴采样。
优选地,每个所述多通道液滴采样装置包括N个液滴采样单元,其中,2≤N≤128。
优选地,每个液滴采样单元的前端保持相互平行,后端聚拢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多通道液滴采样装置通过3D打印技术形成。
优选地,所述负压设备包括:负压泵、负压气瓶、机械式活塞。
优选地,所述内层主管道与外层主管道相对固定,所述内层分支毛细管与外层分支管道相对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20070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