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液压减震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454284.3 | 申请日: | 2021-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614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杨代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标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F16F9/34;F16F15/023 |
| 代理公司: | 合肥上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88 | 代理人: | 黄晶晶 |
| 地址: | 40277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液压 减震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汽车液压减震器,包括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内腔包括第一油压腔和第二油压腔,第一油压腔和第二油压腔相互连通,液压缸内设有配合的活塞机构,活塞机构包括活塞杆和连接在活塞杆上的活塞本体,活塞杆带动活塞本体在液压缸内往复运动,第一油压腔和第二油压腔的连接部处设有连接板,活塞杆相背于活塞本体的一端连接在连接板上,连接板中心开设有泄压阀,泄压阀与连接板连接的边沿处设有泄压孔。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油压腔和第二油压腔之间设有泄压阀,车轮与车身距离突然变小时造成活塞极速压缩时可以实现泄压,避免液压缸发生过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液压减震器。
背景技术
液压减震是汽车领域一种常见的减震方式。在汽车减震器中一般设置有减震器活塞,在减震器活塞的活塞杆和减震器外壳分别安装在车身和车轮总成上,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上下震动时,活塞在活塞缸中往复运动,当活塞处于压缩状态时,活塞杆带动活塞进入活塞筒,此时活塞压缩其下部油腔的体积,活塞下部油腔内的油液一部分经过活塞表面或/和过流槽的通道反向流至活塞上方的油腔,另一部分油液经过设置在活塞筒底部的底阀中的通道流向由活塞筒和减震器外壳组成的外部油室中。当活塞复原时,活塞杆拉动活塞向活塞筒的筒口处移动,此时活塞压缩其上部油腔的体积,活塞上部油腔内的油液一部分经过活塞表面或和/过流槽的通道反向流至活塞下方的油腔,由于活塞远离底阀而造成活塞下部油腔体积变大,其内的油压变小,外部油室的油压使底阀开启,外部油室的油液经过底阀的通道和底阀开启后的油路快速补充到活塞筒内。从而起到减震作用。
在现有技术中,汽车减震器中活塞杆与的移动幅度与汽车的震动幅度程度成正比,即汽车的震动幅度越大,活塞往复运动的速度越快,液压油流经的活塞的速度也越快。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汽车高速通过颠簸路面时,此时车轮与车身距离突然变小,对于车内人员而言,直接的感受是汽车减震“变硬”,从而造成较大的颠簸感,从而造成乘客不适。
在上述情况下,造成汽车减震“变硬”的原因在于:车轮与车身距离突然变小时造成活塞极速压缩,此时活塞杆会带动活塞以极快的速度进入活塞筒内部,原本位于活塞下方油腔内的油液无法以相同的速度经过活塞上的过流孔流到活塞上方的油腔中,所以在活塞处造成第一段“阻尼力”。另外活塞杆进入活塞筒时,随着其进入活塞筒内长度的逐渐增加,活塞杆本身体积所占用的油腔的体积逐渐增大,此时与活塞杆体积相同的油液经底阀常通通道流入外部油室的速率远远小于活塞杆进入活塞筒的速率,从而在活塞筒底部的底阀处形成第二段阻尼力,由于上述两段“阻尼力”的存在,造成了汽车减震“变硬”情况的发生。在现有技术中,通过电控系统可以实现压力短时间变化非常大时对液压油的流量进行控制的效果,但是电控系统价格较为昂贵且控制过程较为复杂。因此设计一种在活塞极速压缩时有效缓解活塞以及底阀两处的“阻尼力”的汽车液压减震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液压减震器。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汽车液压减震器,包括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内腔包括第一油压腔和第二油压腔,所述第一油压腔和第二油压腔相互连通,所述液压缸内设有配合的活塞机构,所述活塞机构包括活塞杆和连接在活塞杆上的活塞本体,所述活塞杆带动活塞本体在液压缸内往复运动,所述第一油压腔和第二油压腔的连接部处设有连接板,所述活塞杆相背于活塞本体的一端连接在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板中心开设有泄压阀,所述泄压阀与连接板连接的边沿处设有泄压孔。
作为优选的,所述泄压阀的开启压力阈值为2MPa。
作为优选的,所述泄压孔朝向第一油压腔的一端内径为0.8mm,朝向第二油压腔的一端内径为0.2mm。
作为优选的,所述活塞杆上开设有与泄压孔连通的溢流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标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标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542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