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冷却挤压成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1448070.5 | 申请日: | 202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77043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杨训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兴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3/24 | 分类号: | B29C43/24;B29C43/52;B29B9/04;F26B21/00 |
代理公司: | 金华大器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45 | 代理人: | 童健 |
地址: | 3211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却 挤压 成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挤压成型装置。它解决了输送架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熔融状态的塑粉经过冷却滚筒后挤压成片状通过输送架移动,并以此经过三个冷却机构,靠近冷却滚筒的两个冷却机构通过进水管向套筒内进行送水,水通过进水管的出水口后冲击在导流塞上,通过导流塞向出水口四周喷射。大幅增加水雾的喷洒范围,并通过风扇将水雾吹向高温的片状塑粉上,能够有效对片状塑粉进行降温,并通过远离冷却滚筒一端的冷却机构对片状塑粉进行风干,去除片状塑粉上的水分,避免对后续的加工产生影响,冷却效率较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备属于塑粉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却效果较好的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塑粉是喷塑工艺的材料,简单来说就是塑料粉末经过高温加热之后通过压缩空气给的风喷到材质表面,喷塑的效果好,成本低,颜色正,美观,在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商品表面都是采用粉末静电喷涂技术,污染小,粉末涂料在制作时,通常将多种原料预混合,然后熔融挤出,再破碎成成品。
在现有的塑粉挤压成型装置中,通常通过两个滚筒挤压粉末,经过两个滚筒挤压冷却后的粉末粘接软化成片状在输送架上移动,并通过设置在输送架上的多个风扇对片状的塑粉进行降温,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熔融的塑粉原料在经过滚筒冷却后的片状原料仍较为柔软,输送架上的风扇降温效果较差,经过一段距离的输送带后通过粉碎装置切削粉碎,落入收集装置内,但仅通过滚筒与风扇进行冷却,输送带上的片状塑粉仍处于软化的状态,切削装置无法对其进行切削粉碎,塑粉呈块状直接掉落进收集装置内,无法进行后续的加工,需要通过人工将块状的塑粉从装置内取出,较为费时费力,大幅降低加工效率,现有技术存在可改进之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备针对输送架冷却效果较差的不足,提供一种冷却挤压成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冷却挤压成型装置,包括输送架及固定设置在输送架一端的输入架,所述输入架上转动设置有平行且相互之间留有一定间隙的两个冷却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架上沿输送架输送方向依次固定设置有三个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输送架上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固定设置有一个套筒,所述套筒内设置有向输送架方向吹风的风扇,所述套筒远离输送架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一个盖板,所述盖板上开设有多个贯穿盖板的通风槽,靠近上述冷却滚筒一端的两个冷却装置上的盖板上固定设置有多个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位于上述套筒内且位于盖板与风扇之间,所述进水管的下端开设有一个出水口,该出水口内固定设置有导流塞,该导流塞自上而下直径逐渐增大且该导流塞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一个固定杆,该固定杆位于上述进水管内,所述固定杆上固定设置有多个支撑杆,该支撑杆远离固定杆的一端固定设置在上述进水管的内壁上,所述固定杆与上述进水管出水口之间留有一定间隙。
作为优选,所述风扇包括转动设置在盖板上的转动杆及固定设置在该转动杆上的扇叶,所述转动杆的下端活动设置有多个向套筒内壁方向延伸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远离转动杆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套筒内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杆设置有六个且分为两层固定设置在固定杆外周。
作为优选,每个所述冷却机构上的通风槽、进水管、出水口、导流塞、固定杆分别设置有三个,所述通风槽、进水管、出水口、导流塞、固定杆分别一一对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熔融状态的塑粉经过冷却滚筒后挤压成片状通过输送架移动,并以此经过三个冷却机构,靠近冷却滚筒的两个冷却机构通过进水管向套筒内进行送水,水通过进水管的出水口后冲击在导流塞上,通过导流塞向出水口四周喷射。大幅增加水雾的喷洒范围,并通过风扇将水雾吹向高温的片状塑粉上,能够有效对片状塑粉进行降温,并通过远离冷却滚筒一端的冷却机构对片状塑粉进行风干,去除片状塑粉上的水分,避免对后续的加工产生影响,冷却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切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兴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兴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4480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